经济导报记者 杜海 宁佳彦
第一代企业家的身影,正渐行渐远。
广东健力宝集团创始人李经纬的辞世,引发业界关注。令人唏嘘的是,健力宝已从当年的行业领军者,滑落到一个普通的参与者,甚至在市场上基本消失。
这或许是个特例。但第一代企业家群体正逐渐退居二线,已是不争事实。经济导报记者发现,山东数家重量级国企的主要负责人,近期也陆续进行了新老更替。如省属大型国企鲁商集团、山钢集团等,均完成了换帅。双星集团、青岛港集团等一批“明星级”青岛国企的领军人,也低调“交接棒”。汪海、常德传等上一代知名商界领袖,正悄然隐退。
4月27日,企业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包明华接受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企业家个人的职业寿命是有限的,但是一个企业的发展前景是无限的。老的企业家必然有一天会退出商界舞台,这是历史规律。想基业长青,就要制定好的制度来保障新老更替的有序进行。”
换帅进行时
随着数家山东省管企业及青岛知名国企的集中换帅,企业家的接班人问题再次走进了大众视野。
导报记者多方打探获悉,青岛数家国企的负责人正在进行或已完成大调整。这其中,涉及双星集团汪海、青岛港集团常德传、城投集团王爱国,以及国信集团崔锡柱等重量级企业家。
在第一代企业家中,汪海是典型的代表。
4月26日,双星集团办公室一名工作人员透露,“我们的新领导刚上任一周,是从海尔调来的柴永森。这是市里领导开会决定了的事情。”
当导报记者致电双星集团外宣部门,想了解换帅后企业的战略动向时,得到的答复是,“企业现在专心生产经营,目前还没有可以对外透露的信息。”
作为双星集团的创始人、青岛“品牌战略”的奠基人,汪海已经72岁高龄。导报记者得知,汪海的继任者柴永森,今年50岁,此前曾任海尔集团高级副总裁、青岛海尔董事。
时间回溯至让人热血沸腾的1980年代,当时,对于中国的政治、思想、文化、经济等领域来说都是一个黄金年代。在这个时代的开端,能够找到的细节是:柳传志还是中科院计算所的一名普通技术人员,倪润峰1985年当上了规模不大的国营长虹机器厂厂长。彼时,汪海刚从青岛橡胶九厂的政治部主任升任厂长兼党委书记。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代企业家,在此后的数年间,他们在业界的地位举足轻重。如今,仍未全面退休的柳传志在进行最后战役:推动联想控股整体上市。而倪润峰已经隐退,汪海也终于步入了这一行列。
另据导报记者调查证实,青岛港集团董事长、总裁、党委书记一职,已由郑明辉接替常德传担任。此前,郑明辉曾任青岛市交通委员会主任。而在青岛港工作了45年的常德传,如今已68岁,曾长期担任青岛港集团董事局主席、总裁。
包明华对此指出,“从其他国有企业调拨管理层是一个好的选项,选才的层面还可以放得更宽一些。但是大的国有企业更换领导层的时候还是难以脱离行政命令,管理企业需要选择的是企业家,不能单纯基于行政上的考量。”
在他看来,尤其是对于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应该面向全社会选拔经营管理人才。
好制度胜过
企业家精神
相比上述企业,海尔集团第二代领导者,则通过“赛马不相马”的方式从内部选拔。
近日,历任海尔集团副总裁、常务副总裁、执行总裁、总裁的杨绵绵以72岁高龄退休,并先后辞任青岛海尔(600690)和海尔电器(01169.HK)董事长职务,4月19日青岛海尔第八届董事会选举梁海山为董事长。而3月19日海尔电器曾公告,46岁的周云杰取代杨绵绵成为行政总裁。
此前不久,山东4家省属大型国企也相继完成了主要负责人的调整。曾任鲁商集团党委委员、董事、总经理的王仁泉,接替季缃绮担任鲁商集团董事长;任浩则接替63岁的邹仲琛,成为山东钢铁集团新一任董事长,同时还从邹仲琛手中接过了山东省冶金工业总公司总经理一职;与鲁商集团、山钢集团同为山东省国资委100%控股企业的山东黄金集团,也完成了“换帅”。于常青接替因健康原因辞职的王建华,担任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
虽然这几家省管企业的原掌门人难言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代企业家,但这些企业原领导者均在位时间不短,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企业烙上了深刻印记。
对于第一代企业家隐退后的影响,包明华认为,现在还不是评价的好时机。“判断一个企业的新老交替是否成功,既可以通过与同行业内的其他企业进行比较,也可以将这个企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进行比较。”
“企业家精神是因人而异的。企业的发展需要人才,好的战略才能够留住人才。而制度的制约,才能保证人才的使用得到最大化的发挥。我不怎么愿意提企业家精神,我更希望能够通过建立一个良好的制度,保证接班人的沟通有序化,通过制度建立来保证企业家们后继有人。”包明华说。
财富与领导力传承
中国社科院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国内第一代企业家的年龄平均已达55岁到75岁,在未来几年内,不少企业将面临财富和领导者传承的问题。在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于鹏看来,企业的传承不仅有财富的传承,更重要的是企业领导力的传承。
于鹏对导报记者分析,1978年开启的改革,让“创业”从创造事业变为创造企业。如今,这些国有企业紧扣时代脉搏,在出色的企业家带领下,已基本实现了技术的现代化、管理的现代化。这些企业家退休,是微观制度的进步,也是宏观经济进步的投射。
然而,中国的市场经济才经历了短短30年,许多企业甚至还从未想到将来由谁来接班的问题。许多创业者认为,个人的经验和能力才是企业经营成败的法宝。但是,如果想把企业打造成百年老企,接班人的问题将日益凸显。
“企业家个人的魅力、经验、能力,可以在一定时期保证企业良好运行,但这绝非长久之计,只有科学而完善的制度才能让一个企业基业长青。”于鹏说,任何一家企业要想获得持久生命力,应该学会在动态的传承中对制度进行不断的锤炼、提升。只有形成一整套明晰高效的管理制度,并且在传承中得到更好发挥,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企业的持续经营。
“拿苹果公司来说,库克得到的评价和公司业绩,明显不如此前的乔布斯。”包明华则认为,伴随着企业家的新老更替,容易出现领导能力衰减效应。特别是在第一代企业家凭借极其鲜明的个人风格在企业中打下深深烙印之后,继任者的压力会大许多。
记者手记
企业家的无奈
第一代企业家们的道路并不平坦。倪润峰未能等到长虹改制这一天便饮恨而退;汪海虽然最后通过成立双星名人公司实现了一大夙愿,但制鞋业发展的高峰期已过。而不少企业家在未能实现这个路径另寻其他路径时,则纷纷落马。伊利的郑俊怀、健力宝的李经纬、科龙的潘宁等,在企业体制改革过程中黯然离场,成为悲情的“国企英雄”。
对于很多国有企业的企业家而言,结局往往有三种:一是“商而优则仕”,向政府官员过渡,有些企业家实现了这一目标;二是谋求在企业中长期的领导地位;三是“到点下班”,按时退休,当一名退休职工。在第一种目标难度巨大、第三种结局不情愿的情况下,很多企业家试图长期保持在企业中的强势地位。由此来看,70岁左右的企业领导者仍奋战在一线,显然也伴有一丝无奈。 (杜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