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质检总局在官网上发布“充电宝”最新质量警示,该局近期共从市场上采集样品32批次移动电源,对热滥用、过充电、短路等项目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32个批次产品均存在质量安全风险。南都记者进一步调查发现,“充电宝”市场弄虚作假、鱼龙混杂在行业内部已是心照不宣。更为灼人的是,充电宝生产至今尚无统一的国家标准,有的厂家标准是锂电池生产国标,有的生产厂家干脆不标注生产标准。
32个批次抽检品10 0 %不合格
国家质检总局近期组织开展了移动电源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结果令人心惊:32个批次采集样品100%有质量安全风险。据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办公厅副主任陆春明介绍,这32个批次移动电源中,9个批次产品电芯重物冲击测试不合格,存在发生内部短路时起火爆炸的风险;28个批次产品输出电气性能测试不合格,存在损害被充电设备的风险;20个批次产品外壳材料可燃性测试不合格,存在无法对电芯起火进行阻燃的风险。此外,17批次产品存在容量虚标问题。
虚标电量是充电宝市场上的常见现象。“市场上的充电宝基本上夸大了充电功能。而且充电宝稳定性不强,充电过热的现象很常见,存在安全风险。”艾媒咨询C E O张毅告诉南都记者。南都记者昨日走访广州百脑汇、太平洋电脑商城等卖场也发现,市面上销售的充电宝容量标准多达数十种,同一种容量型号的充电宝就有四五种报价,而且价格相差两三倍。
在今年5月初,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也曾对20款移动电源进行了抽检,结果显示有效放电容量平均为60%,最高为70%。
充电宝“国标”难产
调查发现,充电宝市场弄虚作假、鱼龙混杂在行业内部已是心照不宣。南都记者进一步了解到,目前充电宝的成本一般在销售价格的20%以内。而且,充电宝生产至今尚无统一的国家标准,有的厂家标准是锂电池生产国标,有的生产厂家干脆不标注生产标准。
虽然,在首届移动电源行业论坛会议上,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秘书长刘彦龙代表移动电源国家行业标准起草小组,首度向外界介绍了移动电源国家行业标准相关内容,但是否通过和发布时间依旧是问题。
今年5月1日,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与全国碱性蓄电池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发起成立的起草编写的《U SB接口类移动电源》标准正式发布和实施,并规定《U SB接口类移动电源》行业协会标准作为移动电源行业的检测标准。
“因为缺乏专项检查和明确的销售规范,充电宝的生产商并没有完全按照这个标准来。”据了解,由于没有硬性的行业标准,市场准入门槛低,充电宝市场的混乱状态一直持续。“但充电宝是刚需,未来的发展潜力很大。”张毅认为。
根据赛迪顾问发布的数据,2011-2013年,中国移动电源的市场规模增速平均为每年70%,截至目前,其市场规模已超过1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