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来看,新金融是指运用了新思想、新技术、新模式的金融业态。新金融起源于新思想,兴起于新技术,完善于新模式。目前为止,新金融已经历三次飞跃:
异军突起的互联网金融是新金融发展的第一次飞跃。这次飞跃以思维创新和渠道创新为核心,在思维创新上,平等、自由、开放、共享理念渗入金融生态,免费、极致、简约、定制、跨界思维融入金融展业过程。在渠道创新上,基于互联网的电商平台、APP、移动终端成为新型经营载体。思维与渠道的融合,缔造出互联网支付、网络借贷、股权众筹融资、互联网基金销售、互联网保险、互联网信托、互联网消费金融等业态。相比于传统金融,互联网金融在效率及用户体验上具有显著优势。
金融科技是新金融发展的第二次飞跃。互联网金融追求“金融服务人人平等”,但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监管不及时、基础设施及征信体系不健全、风控系统及技术手段落后,互联网金融风险集聚爆发、行业声誉急转直下、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在此情况下,金融科技由国外引入国内,成为重塑互联网金融生态的新力量。金融科技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构建支撑新金融业态及展业模式的底层架构、数据仓库及风控体系。可以认为,互联网金融侧重前台创新,金融科技则更加注重中后台流程优化。
当前,智慧金融、数字金融正开启新金融发展的第三次飞跃。在互联网金融思维创新、金融科技技术创新的基础上,智慧金融和数字金融致力于实现新金融模式及流程创新。这与互联网金融现有业态有很大不同,后者仅借助互联网载体实现服务效率提升,未能从全局统筹创新的可持续性。相比而言,智慧金融以金融科技底层架构为支撑,通过智能化流程实现前中后台一体化运营;数字金融基于大数据要素资源,通过数据驱动决策实现经营流程重构。两者具有更为持久的生命力。
本次飞跃意味着新金融发展进入新时代,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一方面,引导新金融发展的新理念继续深化。另一方面,推动新金融发展的新技术不断更迭。同时,支撑新金融发展的新模式层出不穷。
新金融之所以能够进入高质量发展时代,主要因为:
第一,新金融发展逻辑由理论检验变为实践证明。过去很长时间里,关于技术创新推动金融业态变革,更多停留在理论检验层面,包括长尾理论、网络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平台经济学等。当前,金融科技业态已经覆盖越来越多的长尾人群;金融科技技术降低了信息不对称、提高了信息处理效率;金融科技企业正在向金融科技平台转变,规模红利与平台效益不断释放。
第二,持牌金融机构成为新金融发展的中坚力量。在互联网金融发展阶段,新金融主要对商业银行零售板块产生影响,但未触及商业银行核心业务。而证券、基金等非银金融机构受到的影响则更小。与之不同,在金融科技发展阶段,新金融影响几乎遍及各类金融机构的全部业务。当前,以国有五大行、大型证券、基金公司为代表的持牌金融机构主动转型,现已成为金融创新的主力军。
第三,金融从业机构的开放式合作理念越来越强。在新金融发展过程中,金融从业机构的合作模式从“一对一”转向“一对多”、“多对多”。在互联网金融发展阶段,商业银行通过存管方式与网贷机构进行单边合作;在金融科技发展阶段,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共建实验室,并通过组建联盟方式加强多边合作。当前,金融机构、互联网平台及实体企业正在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新金融生态圈。
第四,金融强监管培育了良好的新金融发展环境。尽管在发展初期,宽松的监管环境有利于新金融模式创新,但从长远看,监管缺失将造成“劣币驱逐良币”,不利于新金融业态持久发展。当前,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已经取得积极成效,金融科技在发展初期即被纳入监管。在金融强监管态势下,风清气正的金融创新氛围愈发浓厚,新金融持续健康发展的生态环境开始形成。
在新金融高质量发展时代,网络借贷平台的总量将趋于平稳、借贷利率波动区间将进一步收窄,稳健经营理念将进一步巩固;金融科技从业门槛提升,不同类型的从业机构将出现分化,拥有数据资源、技术优势的企业将实现盈利增长,金融科技巨头及独角兽企业将加快上市步伐,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将有序退出市场;新一轮金融基础设施更新将有序推进,云平台、分布式数据库、大数据决策等系统构建将取得重大突破。
除上述具体模式及业态发生变化外,高质量发展的新金融将着力完成三大使命:
一是解决中国金融业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这些问题的主要表现有: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发展不平衡,银行业扩张速度最快,保险业发展速度最慢;同类金融机构差异化发展不充分,创新能力不强、力度不够,同质竞争格局长期无法改变;金融机构内部联动不充分,不同部门发展不平衡,前中后台沟通流程繁琐,展业效率不高、效果不好;金融机构渠道产品完善不充分,金融机构风控理念更新不充分、针对不同业务的风控流程不平衡。新金融有望在解决上述“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上发挥作用。
二是紧密联系实体经济发展需求,切实助力实体经济提质增效。服务实体经济不仅是金融业发展的初心,更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措施。传统金融在服务实体经济上有待提升,具体表现为:服务手段太过单一,主要通过上规模进行信贷投放,实现放贷总量提升;服务结构有所偏好,主要面向大中型企业,无法有效满足小微金融需求;服务流程太过繁琐,重复操作偏多,客户体验不佳;服务可持续性明显不足,信贷投放受经济周期及政策影响显著,信贷调整手段较为僵化、灵活性不够。新金融有望在服务实体经济的手段、结构、流程以及可持续性方面取得突破。
三是大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金融需要。伴随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稳步推进,满足不同类型人群的金融服务亟待推出,新金融将通过多样化布局实现这一目标,具体路径为:继续扩大移动支付、智能支付的服务范围,着力提升农村及偏远地区的移动支付使用率;丰富智能投顾、智能理财等新型财富管理手段,尤其在新兴中产阶层和长尾人群财富管理领域下功夫;加快消费金融垂直化布局,完善包括场景拓展、客户获取、资金投放、风险控制在内的一体化经营流程;推进普惠金融、绿色金融深度开展,探索出符合市场规律的经营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