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师者,授业解惑,教人立身之道,心系苍生,胸怀天下;
师者,顽强而平凡,执著而伟大,呵护学生的梦想,引领学生发现点滴美好;
师者,不计得失,无惧岁月,让一张张纯真的笑脸绽放在最美的年华,走向更广阔的人生舞台;
这份责任与坚守,是对学生最长情的告白。
在第35个教师节到来之际,搜狐教育推出《师者》特别策划,真诚地道一声:老师,您辛苦了!
本文为系搜狐教育《师者》策划系列稿件。
叶企孙(1898~1977) 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1918年毕业于清华学校,1920年获芝加哥大学理学学士学位,1923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24年回国后,历任东南大学副教授、清华大学教授、物理系系主任和理学院院长。中国物理学会的创建人之一,曾任中国物理学会第一、二届副会长,1936年任会长等。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他创建了颇负盛名的清华物理学系和理学院,建设了北京大学物理系磁学研究室,培养出50多位院士;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半数以上是他的学生。早在读博士时,他就以论文《普朗克(Planck)常数的测定》把握科技界的新潮流而名声大噪。20世纪上半叶中国物理学教育和科学事业的发展,他功不可没;为清华大学在短期内跻身于世界著名大学之列,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就是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叶企孙。
学贯中西,贡献硕然
叶企孙,名鸿眷,以字行。1898年7月16日出生于上海县唐家弄的一个书香门第。父叶景沄是前清举人,国学造诣很深,藏书七八千册。叶景沄对西洋现代科学及其应用亦多涉猎,曾著文宣扬沈括倡议的历法,能指出28宿位置及图形,还曾陪同黄炎培等赴日考察教育。叶企孙幼入私塾,1907年入敬业学校,1913年入清华学校。1914年叶景沄应聘任清华学校国学教师。叶企孙在其父指导下阅读经¬史子集著名篇章和《九章算术》、《海岛算经¬》、《算法统宗》、《畴人传》、《梦溪笔谈》、《谈天》、《天演论》和《群学肄言》等著作,因而国学根基深厚,并为研究中国自然科学史打下扎实基础。
1918年在清华学校高等科毕业后,叶企孙以庚子赔款留美公费生的名义赴美,插班进入芝加哥大学物理系大学三年级。1920年6月获芝加哥大学理学学士学位。同年9月转入哈佛大学研究院,先后师从著名物理学家W•杜安(Duane)和P•W•布里奇曼(Bridgman),进行实验物理研究。1921年在杜安教授指导下,叶企孙与帕尔默(HHPalmer)合作,用X射线法重新测定了普朗克常数h值,这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被公认为最精确的值,被国际物理学界沿用达十余年。1923年6月,叶企孙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除了精确测量普朗克常数外,叶企孙还开创性地研究了流体静压力对铁磁性金属的磁导率的影响,这是本世纪20年代在物质铁磁性方面的一项重要研究工作,引起了世界各地科学界的重视。
回国后,叶企孙开展了建筑声学的研究,是我国在这个方面研究工作的先驱。他因陋就简,带领赵忠尧、施汝为等几位助教对清华学校大礼堂的吸音情况进行了测试分析,发表了《清华学校大礼堂之听音困难及其改正》一文,定量说明了清华大礼堂听音困难之原¬因,并提出了改进方法。这是我国建筑声学研究的前导。
晚年,叶企孙还作了许多科学史的研究。他的一些科学史研究论文迄今还是研究科学史的楷模。
品格高尚,广纳良才
1923年10月,叶企孙取道欧洲回国。1925年夏,应清华学校教务长梅贻琦之聘,叶企孙到清华大学任教,并受命创建了清华物理系,任系主任。1929年,清华大学理学院成立,叶企孙担任院长。
已故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有句名言:“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叶企孙就是这个理念的真正实践者。无论在当物理系系主任时,还是在做理学院院长时,叶企孙始终把聘任第一流学者到清华任教列为头等大事。从1926年到1937年,他先后为物理系和理学院聘来了熊庆来、吴有训、萨本栋、张子高、黄子卿、周培源、赵忠尧、任之恭等一批名家大师前来设帐讲学任教,使清华物理系和理学院成为高水平的人才培养和科研基地。
有了这批“名师”,“高徒”就不断从清华理学院涌现,当时培养出的杰出人才包括:王淦昌、赵九章、王竹溪、张宗燧、钱伟长、钱三强、王大珩、胡乔木、于光远、林家翘、戴振锋、朱光亚、周光召、李政道、杨振宁、许宝禄、段学复、陈省身、华罗庚、袁翰青、汪德熙、翁文波、杨遵仪等,不下六七十人,他们几乎都成为国内外科技界的精英人物和科学院、工程院院士。以致于1955年中国科学院成立时,数理化学部半数以上的院士均来自清华。
叶企孙周围名师大家云集,但他胸怀宽广,从没有门户之见,也不搞近亲繁殖,对其学生们也影响深远。1930年,清华物理系第二届毕业生毕业前夕,叶企孙对他们说:“我教书不好,对不住你们。可是有一点对得住你们的就是,我请来教你们的先生个个都比我强。”当时在场的冯秉铨(原¬华南理工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毕业四十多年后写信给叶企孙,深情地说:“四十多年来,我可能犯过不少错误,但有一点可以告慰于您,那就是我从来不搞文人相轻,从来不嫉妒比我强的人。”
叶企孙的人格高尚是有口皆碑的。王大珩说:“叶先生不仅教我学知识,更重要的、使我终身受益的是,我从这位老师身上学到爱国的、无私的人格。”1928年,叶企孙请吴有训到物理系任教时,把吴有训的工资定得比作为系主任的自己还要高,以示尊重。在后来的工作中,叶企孙发现吴有训的工作能力很强,于是,1934年叶企孙推荐吴当物理系主任。1937年,叶企孙又辞去理学院院长之职,荐吴有训接任。叶企孙的辞职,既不是自己不行,又不是众人反对,更不是已到退休年龄,相反,他辞职时年仅38岁。他的辞职真正是一种礼贤下士、举贤自让的行动。正是叶企孙的无私举贤,使得吴有训能脱颖而出,后来成为中央大学校长,解放后又成为中国科学院的第一副院长。
作为教育家的叶企孙不仅尊重教师,而且热爱学生。王淦昌回忆道:“我和叶先生是同时进清华,他当先生,我当学生。叶先生非常关心学生,我经¬济困难没钱回家,叶先生就给我钱让我回家。”在清华如此,到北大后他仍是视学生如子女。20世纪60年代三年困难时期,国家为了照顾著名学者,给他们“特供”一些牛奶,叶企孙也在其中。但是,当他看到班上的学生有人患浮肿时,就坚持让学生把自己的这份牛奶喝下去,他说:“我没有什么可以帮助你们的,这点牛奶你们一定要喝下去。”
投身国难,从容坦荡
“一二•九”运动时期,爱国学生组织南下请愿行动,又组织自行车南下请愿队,清华物理系的学生占了最大的比例。叶企孙暗中出钱资助,嘱咐他们路上要小心,还是教授中唯一去公开送行的。他起草过Ŭ斥蒋介石不抵抗主义和汉奸们搞华北五省自治的通电,他主祭“一二•一”四烈士并组织法律委员会控诉国民党杀害师生的罪行,他写文章鼓动知识分子、技术人员到冀中抗日根据地去。
抗战初期,叶企孙最亲密的学生、曾做过他助教的熊大缜投笔从戎,到吕正操将军领导的冀中抗日根据地,利用专业知识为制造烈性炸药、地雷、雷管、无线电等军需品。后叶企孙又派一批清华师生职工穿越日军封锁线进入冀中,以技术支援抗日游击战,他亲自教说日本话“我是传教士”。同时,他本人在天津,在日军监视下组织大学爱国师生秘密生产TNT炸药、无线电发报机等,偷运至冀中供应抗日。后来在平津敌占区,他仍冒着白色恐怖的危险,秘密地做了很多抗日工作,为抗日前线输送了大批科技专家。叶企孙甚至一度考虑过亲赴冀中,以解决技术上的难题,后被劝阻方才作罢。
然而,在极左的思想下,熊大缜被怀疑为特务并被杀害。叶企孙多方打听熊大缜的下落,得知噩耗悲痛万分,并不断呼吁,希望能为其平反却未果。
因为此事,文革期间,叶企孙被牵连,被红卫兵揪斗、关押、抄¬家,并被送往“黑帮劳改队”。1968年,他被正式逮捕关押。一年多以后,由于“内查外调”查无实据,他被释放了。但仍在“莫须有”的罪名下,继续受到打击和监视。
无辜遭受不白之冤,受尽折磨,本来风度翩翩的叶企孙,腰已经¬弯到了90度。但对前来看望他的弟子,叶企孙却闭口不谈个人的坎坷。有朋友来看他,他就从书架上取出《宋书•范晔传》读一段范晔在逆境中的自述,以表白自己的心境:“吾狂衅覆灭,岂复可言,汝等皆当以罪人弃之,然吾平生行己任怀,应犹可寻。至于不能,意中所解,汝等或不细知。”在这种自述中,叶企孙的人格、品质和哲人风范,达到了一种圆满的境界。
1977年1月13日,叶企孙含冤而逝。1986年,清华学生写信给吕正操要求为叶企孙平反。1987年平反文件公布。1992年,叶先生逝世十五周年之后,他的生平和业绩才终于得到了比较公正的评价,清华大学举行了叶企孙奖学金第一届授奖会。1995年在清华大学举行了隆重的叶企孙铜¬像落成仪式。2001年,叶企孙的传记《中国科技的基石》问世。至此,这位中国当代科技的奠基人,终于得到了他应有的荣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