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报    原创    山东    公司    金融    山东国资    智库    鹰眼IPO    热点    好品山东    证券    消费    楼市
山东财经网 - 财经 - 济南等6城获省级支持,第十座国家中心城市花落谁家
济南等6城获省级支持,第十座国家中心城市花落谁家
加入时间:2021-1-17 13:11:27  来源:搜狐城市

随着各地“十四五”规划建议的陆续颁布,第十座国家中心城市悬念再起。

在各省“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有关“国家中心城市”的表述,共涉及南京、杭州、宁波、济南、合肥以及沈阳6座城市。

在官方语境里,这意味着上述6座城市已率先获得所在省支持,进一步向国家中心城市发起冲击。

-01-

国家中心城市3次扩容独缺东北

国家中心城市是继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后的又一城市桂冠。

不过,不同于计划单列市和副省级城市强调行政级别,国家中心城市更多关注的是城市辐射带动的能级。

在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尹稚看来,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适应的是我国自上而下的资源分配体系,而随着资源配置逻辑的变化,国家中心城市则更多地强调在国家发展战略中要承担更多职能,参与国际竞争,引领区域均衡发展,能够变成国家的战略发展节点。

“国家中心城市”这一概念,首次出现于2007年原建设部上报国务院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年)》。

按照彼时规划,各城市依据其在国家和区域中的地位与作用,被划分为国家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地区中心城市和县域中心城市四个层次。

其中,有关“国家中心城市”的名词解释则是这样表述的:国家中心城市是中国金融、贸易、管理、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同时也是发展外向型经济和推动国际文化交流的对外门户,表现为全国层次的中心性和一定范围的国际性两大基本特征。

2010年,住建部依据新发展形势,重新编制发布《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10—2020年)》,并首次明确提出五大国家中心城市——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的规划和定位。

此后,国家中心城市又经历了3次扩容。

2016年4月,国务院批复《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成都获批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同年12月,国务院批复《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武汉和郑州获批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2018年2月,《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获批,西安成为中国第9个国家中心城市。

至此,国家中心城市的9强格局形成,中国七大行政地理分区中,唯独东北尚无国家中心城市。

截至今时今日,国家中心城市9强格局仍未有变,而这距离上一次扩容已接近3年。

尹稚对搜狐城市表示,我国作为一个广域的人口大国,目前高等级的中心城市数量显然是不够的。例如同等面积水平的美国、欧盟,现下都有三四十个城市带有综合职能,能够参与国际竞争,未来我国高等级的中心城市也会发展到三四十个的水平。

据搜狐城市不完统计,目前已有南京、杭州、宁波、济南、青岛、合肥、南昌、长沙、厦门、福州、沈阳、长春这12座城市曾在不同场合提出过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渴望。

而按照新近获批的4个国家中心城市流程来看,通常是首先地方积极争取,并获得所在省支持,其后国家发文批准。

-02-

宁杭等6城获所在省支持

但是否已经获得所在省份的支持,近期陆续发布的“十四五”规划建议,则可以窥见些许端倪。

截至1月14日,除新疆、西藏尚未公布“十四五”规划建议外,剩余的29个省份的“十四五”规划建议都已全文发布。

搜狐城市梳理后发现,目前共有江苏、浙江、山东、安徽、辽宁5省的“十四五”规划建议有提及“国家中心城市”的表述。

但若细抠字眼揣摩其中深意,各省表述背后实则略有差异。

江苏提出“支持南京争创国家中心城市”;浙江要求“唱好杭州、宁波‘双城记’,大力培育国家中心城市”;山东则是强调支持济南“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争创”、“大力培育”、“加快建设”无一不体现出苏浙鲁三大沿海省份对争夺“国家中心城市”这一城市桂冠的重视,以及因自身雄厚综合实力而产生的竞争底气。

相较之下,安徽、辽宁的竞争底气似乎就弱了几分。

安徽提出支持合肥“朝着国家中心城市发展”,辽宁则是要求沈阳“按照国家中心城市的功能定位,提升城市品质,增强城市能级”。

但无论以上表述有何差异,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能在各省“十四五”规划建议中与“国家中心城市”一并提及,南京、杭州、宁波、济南、合肥、沈阳至少已经收获了省级层面的明确支持。

而那些曾在其他场合提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却在省级“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无缘被点名支持的城市,其竞逐“国家中心城市”的前途则略显黯淡。

以青岛为例,2017年2月,山东省政府印发《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2016-2030年)》,其中明确提出,“做优做强济南都市圈和青岛都市圈,支持济南、青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此后,有关青岛建设国家中心的呼声始终未有停歇。2020年初,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维持“支持济南、青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论调;2020年6月,山东发布“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实施方案”,依旧是支持济南、青岛建设成为国家中心城市。

但在“十四五”规划建议中,山东省政府对于济青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态度有了新变化:济南获得省级支持“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而青岛则是被要求朝着“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方向前进。

无独有偶,福建省也将发展方向瞄准海洋。在福建省“十四五“规划建议中,福州和厦门被赋予新使命,即“推进福州、厦门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厦门更是被要求“做大做强国际航运中心,打造世界一流港口群”。

而南昌、长春未能被点名支持的缘由,或许还在于自身的辐射能级有待提升,距离国家中心城市尚有差距。2019年,南昌、长春的经济总量在全国所有城市仅排名第34位以及40位。

江西省“十四五”规划建议就强调,要增强南昌“核心主导功能和辐射带动能级”。吉林省“十四五”规划建议则是将长春的发展定位瞄准“现代化中心城市”,要求长春“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由此看来,竞逐国家中心城市的备选名单,在历经“十四五”规划建议的调整后,有力候选者阵营已缩小至南京、杭州、宁波、济南、合肥、沈阳6座城市。

那么,“第十座国家中心城市”的名号究竟会花落谁家?

-03-

谁是第十座国家中心城市

如何筛选国家中心城市?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一套严格的评价指标体系,中规院副院长李迅曾对媒体表示,遴选国家中心城市,首先会对城市的各方面进行综合评估。评估的内容包括人口规模、经济实力、文化竞争力、进出口贸易、创新能力、交通条件、资本支配能力、国际化程度以及所在的城市群的地位等等。

搜狐城市以地区生产总值、全年常住人口、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全年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全年旅客运输量、全年货物运输量8大指标,简要衡量六大候选城市的综合实力。

8项指标中,杭州在地区生产总值、常住人口规模、实际利用外资等6项指标上均位列第一,综合实力强劲。仅进出口总额、货物运输量两项指标,由于被宁波分流,稍稍落后。

但在尹稚看来,国家中心城市的选择并非简单按照城市经济规模总量进行评比,而是注重城市的引领、辐射、集散功能及未来的潜在性功能发挥,冀望其整体带动提升区域发展能级。

因而,良好的区域位置应是国家中心城市必要的评判因素之一。并且,从区域平衡的角度看,离现有的国家中心城市越近,拿到入场券的难度可能也会加大。

由此看来,杭州的区位优势略有不足。由于与上海同属长三角城市群,且上海作为首批国家中心城市,在长三角城市群中龙头地位格外突出,短期内,杭州的引领、辐射功能难以超越。

而沈阳的区位优势则得到凸显,目前中国七大行政地理分区中,只有东北地区没有国家中心城市。

当然,下一轮扩容,可能不止增加一个城市,杭州、沈阳双双入围也并非没有可能。

尹稚指出,国家中心城市的未来发展需要立足现实,放眼长远,循序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发展是一个动态演进过程,目前不具有全球竞争力优势或者国家影响力的城市,有可能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实现跨越提升。应立足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循序渐进,聚焦和扶持一批具有战略价值和发展潜力的国家中心城市。




编辑:fujian

[山东财经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经济导报·山东财经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经济导报·山东财经网。经济导报·山东财经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敬请注明出处和作者,违者必究!。凡本网注明来源非经济导报·山东财经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信息,更好地服务读者,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新闻推荐
 
·> 这些地区间铁路旅行时间大幅压缩!回家更快了!
·> 世界首个!我国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数量突破400万件
·> 91家公司排队备案境外上市 港交所和纳斯达克成热门选择
·> 1月16日A股收盘:大金融股异动,带动指数飘红!
·> MLF超额续作,一季度降准降息仍有可能
·> 深股通新增2只宽基ETF,便利境外投资者投资创业板优质企业
·> 首部“银发经济”政策文件出台!这些板块有望受益
·> 沪深交易所发出38份纪律处分,释放“严监管”信号
Copyright @ 山东财经网   地址:济南市泺源大街2号 大众传媒大厦F24

邮编:250014    电子邮箱:sdenews@126.com

备案号:鲁ICP备09023866-44号 鲁新网备案号:201000112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85196503 邮箱:sdenew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