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高新区推进选人用人机制改革,取消编制全员竞聘,不拘一格选良材
有为才有位无为就让位
□ 大众日报记者 杨秀萍
大众日报通讯员 王慧涛
“我叫刘京波,2017年转业到高新区工作,现任行政审批服务局办公室负责人。我这次竞聘的岗位是行政审批服务局副局长,主要有三点优势……”前不久,烟台高新区面向区管委会及代管街道和所属国有企业现有在岗人员启动部门正副职竞聘工作,刘京波从科室负责人成功竞聘烟台高新区行政审批服务局副局长一职。
“面对着11位评委,难免会紧张,还好竞聘前我就作了充分准备。”刘京波告诉记者,当时他们一共6个人竞聘1个副职岗位,以往工作成绩占40%,竞聘成绩占60%。没有竞聘上的,再参加下一轮的工作骨干竞聘,或是到其他单位就职。
如今,担任副局长一职已有一段时间,刘京波的薪酬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个人绩效系数从之前的1.7提升到2.7,在完成全部工作任务的前提下,他的年度薪酬能增长25%左右。
“从转业到地方,一切都是从零开始。我真是赶上了好形势,园区体制机制改革,我才有这么好的机会。”刘京波坦言。
在烟台高新区,像刘京波一样,共有12名年轻干部通过竞聘走上领导岗位,全区部门副职平均年龄由42岁降至39岁,领导班子年龄、专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铁帽子”“金饭碗”。自上岗之初,他们就背负着岗位绩效考核指标——聘期3年,试用期1年,完不成年度任务的“退位让贤”,薪酬待遇也同步下降。
在2018年园区体制机制改革的基础上,烟台高新区近年来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推动新一轮园区体制机制改革,全面优化重塑运行管理、人事制度、绩效考评、党建覆盖四大体系。
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原则,烟台高新区实行所有人员不分机关事业、编内编外、国有企业,全部档案封存,档案内记录的原职务、职级、工资等不再变动,接续记录烟台高新区聘任岗位职务的履历、工资、考核、奖惩等情况,打通干部流通渠道,消除干部思想顾虑,着力吸引能力强、敢担当的优秀人才向重要关键岗位聚集,实现不拘一格用人才。先后选聘2名原机关事业单位领导班子成员担任区属国有企业主要负责人,5名企业编制人员被聘任到管委会工作;改革前管委会实有643人,改革后聘任273人,分流安置370人,精简率高达57.5%。
前不久,烟台高新区在主流媒体公开发布简章,面向全国公开选聘1名管委会副主任、5名工作机构和国有企业正副职,共吸引国内外80余名高学历、高素质、高水平人员报名,其中不乏清华、北大等知名高校毕业生以及海南省政府、长沙高新区等单位专业人员报名,管委会副主任竞争比高达24:1。
取消编制、全员竞聘,建立绩效薪酬体系,不拘一格、广纳贤才,只是烟台高新区深入推进园区体制机制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该区还深度聚焦主责主业,全面剥离社会事务管理职能,通过“上收”“下沉”方式,把体育、教育等5个方面职能上交市直有关部门,把农业农村等22个方面职能全部下沉至街道办事处,推动管委会轻装上阵,快速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