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城市之间的“互动”异常频繁,不是走动走动、客气客气那么简单,而是致力于打破行政壁垒,推动一体化发展,从各自为战到抱团发展,从竞争到竞合。
4月10日是个周六,但长沙、株洲、湘潭三市的市委书记没有休息,他们聚到一起,共话长株潭一体化发展,审议并签署了“1+3+10”共14项文件。
在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中,长株潭被赋予重大使命——打造全国重要增长极。3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再次“点名”长株潭都市圈建设。迎来前所未有重大机遇,长株潭一体化发展步入快车道。
就在同一天(4月10日),江苏省发展改革委透露,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同意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的复函》要求,《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近日已由江苏省人民政府、安徽省人民政府联合印发,即将面向社会全文公布。
南京都市圈地跨苏皖两省,作为我国第一个规划建设的跨省都市圈,目标是打造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圈,还肩负着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探路的使命。
前一天(4月9日),杭州召开部分行政区划优化调整实施动员部署会议,宣布正式启动实施部分行政区划优化调整。杭州这次行政区域规划调整,大大小小动了6个区,算得上是大手笔。
此举不仅将大大优化杭州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重大举措,有利于解决城区之间“大的过大、小的过小”问题,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增强城市承载力和辐射力,还将为杭州都市圈发展提供助力。
与此同时,深圳都市圈一大批基建项目加快上马,宁波都市圈、合肥都市圈等不断扩容,提速急进。
当前,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已成为承载发展要素主要空间形式。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联动、特色化发展;依托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中心城市,提高1小时通勤圈协同发展水平,培育发展一批同城化程度高的现代化都市圈。
于青岛而言,引领胶东经济圈努力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这是青岛面向“十四五”乃至更长一个时期的重要使命,也是重大机遇。
目前,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无论是深度、广度,还是力度、速度,都还远远不够,需要再提速,再加码。
01
长株潭:一体化力度空前,举措务实
长沙、株洲、湘潭一体化发展已走过24年,叠加了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多项国家战略,以湖南全省1/7的国土面积、22%的人口,创造42%的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发挥了很强的带动作用、集聚效应。
但整体而言,还存在推进较为缓慢,协同发展程度不高、重复建设、竞争力未能形成合力等问题。如今,长株潭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三市也拿出了前所未有的诚意和力度,共促一体化发展。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加快武汉、长株潭都市圈建设,打造全国重要增长极。长株潭都市圈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被赋予重大使命。
3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的《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六个着力”,强调“推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
4月10日,长株潭一体化发展第三届市委书记联席会议在湘潭召开。这次会议被寄予厚望,因为准备充分,各方诚意满满,取得了丰硕成果。会上,长株潭三市审议并签署了“1+3+10”共14项文件。
在三市共同签署的《长株潭一体化发展2021年行动计划》中,《长株潭一体化发展“十同”任务清单》《长株潭一体化发展2021年重点工作合作事项》两个附件引人关注。
何谓“十同”?就是规划同图、设施同网、三市同城、市场同治、产业同兴、生态同建、创新同为、开放同步、平台同体、服务同享。
“十同”50项任务,每一“同”都有布置,大到加快推进长株潭一体化2021年三十大标志性工程建设,小到建立长株潭三市拖欠农民工工资“黑名单”共享和联合惩戒机制,每一项任务都是直奔融城主题,能清晰地找到抓手。
三市签署《全面推进长株潭重大产业协同发展的意见》,在长沙22条产业链、株洲17条产业链、湘潭10条产业链基础上,梳理出10个长株潭三市协同发展的产业,并明确各条产业的发展目标、主要工作、承载园区、龙头企业和牵头城市。
接下来,长株潭三市将携手进一步优化产业空间和功能布局,加强产业分工协作,构建优势互补、协调联动的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提出到2025年总产值达到2.97万亿元。
根据规划,到2025年,长株潭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7万亿元,城镇人口达到1300万人,城镇化率达到80%,长株潭三市的能级和辐射能力将在几年内得到极大提升。
放眼全国,长株潭一体化建设的高度、广度、深度、力度和速度都是相当超前的。尤其是在破除一体发展的障碍、推动生产要素良性循环、培育现代产业体系等方面的空前力度和务实举措,值得胶东经济圈学习和借鉴。
02
南京都市圈:首个跨省都市圈敢于“吃螃蟹”
同样是4月10日,江苏省发展改革委透露,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同意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的复函》要求,《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近日已由江苏省人民政府、安徽省人民政府联合印发,即将面向社会全文公布。
2020年12月5日,南京、镇江、扬州、淮安、马鞍山、芜湖、滁州、宣城、常州(溧阳市和金坛区)等9座城市在镇江签署了《南京都市圈城市发展联盟章程(修订稿)》,标志着酝酿已久的南京都市圈官宣成立。
南京都市圈地跨苏皖两省,是中国第一个规划建设的跨省都市圈。今年2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网站发布《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同意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的复函》。南京都市圈是以特大城市南京为中心、综合交通廊道为基础、经济社会紧密联系为纽带的城镇化空间形态。
都市圈规划范围拓展至南京、镇江、扬州、淮安、芜湖、马鞍山、滁州、宣城8市全域和常州市的金坛区、溧阳市,总面积6.6万平方公里。
根据规划,南京都市圈将从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科技创新协同促进、现代产业分工协作、高水平开放合作、统一市场建设、公共服务便利共享、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等9个方面,明确重点任务和关键举措,力求通过增强南京的辐射服务能力、促进各成员城市优势互补协同联动,抱团打造辐射带动更大范围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和动力源,着力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圈。
从2003年1月,江苏省政府批准《南京都市圈规划(2002—2020)》开始,南京都市圈已经走过了快20年的历程。到2019年,南京都市圈的GDP总量约4万亿元,以占全国0.7%的土地面积、2.5%的常住人口,创造了占全国4.0%的经济总量。
建设跨省级行政区的南京都市圈与长三角一体化的初衷是完全吻合的,是长三角一体化格局的进一步深化,即进一步突破省级层次行政区边界,以跨省都市圈的空间形态和运行载体来推进跨省区域一体化,在更大尺度的区域空间高效配置资源。
当然,南京都市圈一体化的提速,还有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核心城市南京的城市能级与辐射力显著提升。2020年,南京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4817亿元、可比价增长4.6%,增幅居GDP超万亿元城市前列,经济规模自改革开放以来首次跻身全国大中城市十强。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作为胶东经济圈的火车头,青岛必须先做好自己,不断提高城市综合实力,进一步提高城市辐射带动力,唯有如此,才能拉着胶东经济圈全速前行。
03
杭州都市圈:行政区划大调整的“青岛启示”
4月9日,杭州召开部分行政区划优化调整实施动员部署会议,宣布正式启动实施部分行政区划优化调整。
杭州这次行政区域规划调整,算得上是大手笔:大大小小动了6个区,上城区与江干区合并、下城区和拱墅区合并、余杭区一分为二、钱塘新区从功能区上升为行政区。
杭州实施此次部分行政区划优化调整有着深层次的“用意”。
杭州市行政区划优化调整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张仲灿表示,杭州是浙江省省会、长三角南翼中心城市,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中居重要地位。但现有部分行政区划已严重不适应新阶段新形势新要求,区域空间不协调、产业布局不合理、人口密度不均衡、空间规划不协同等问题日益凸显,已成为制约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瓶颈。
张仲灿表示,实施此次部分行政区划优化调整,有利于厚植杭州历史文化名城、创新活力之城和生态文明之都的特色优势,高水平打造“数智杭州·宜居天堂”,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更好肩负国家战略使命,更好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优化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重大举措,有利于解决城区之间“大的过大、小的过小”问题,防范化解大城市病等治理风险隐患,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增强城市承载力和辐射力。
杭州要辐射什么?自然首要是杭州都市圈。杭州都市圈位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的南翼,主要以杭州为中心联结湖州、嘉兴、绍兴、衢州、黄山五市为节点“长三角”打造的“金南翼”。
杭州都市圈始于2007年杭湖嘉绍四市举行的第一次市长联席会议。十多年来,杭州都市圈建立了以市长联席会议决策机制、政府秘书长工作会议协商机制、协调会办公室议事机制、专业委员会项目合作执行机制为框架的都市圈建设政府协调机制,并先后建立了15个专业委员会、8个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和专家咨询委员会。
2016年,《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发展规划》公布,杭州都市圈被列入“一核五圈四带”的“五圈”之一,标志着杭州都市圈发展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根据《杭州都市圈发展规划(2020-2035年)》,杭州都市圈将打造成为全球数字经济创新高地、亚太国际门户重要枢纽、全国绿色智慧幸福样本和长三角南翼核心增长极四大战略定位。目标是到2035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现代化都市圈。
杭州都市圈确立了共建新型便捷的基础设施网络、共构活力充沛的协同创新枢纽、共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共推合作共赢的国际开放圈、共建全域美丽的“两山”示范圈、共塑历史与现代融汇的人文魅力圈、共筑现代智治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等主要任务。
杭州大手笔的区划调整值得青岛借鉴。青岛在行政区划上,同样存在“大的过大、小的过小”问题。过大,布局松散,不利于集约发展;过小,又缺乏战略纵深,产业难以摆布。
历史上,青岛屡次调整行政区划,从结果看,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面向未来,青岛还应在优化行政区划上下点功夫。
在以内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互相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国家以及区域发展的最重要依托之一就是超大规模市场,都市圈正是超大规模市场中的高能级市场。
千帆竞渡、百舸争流的城市竞争时代,握指成拳、抱团发展是明智之举。做大做强胶东经济圈,不仅有利于胶东五市自身发展,其意义更在于,能够在中国北方打造一个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为更大区域高质量发展赋能。
“十四五”期间,青岛应当更好地发挥中心城市龙头带动作用,协力构建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打造世界知名的青岛都市圈,引领胶东经济圈努力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
作者|沈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