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6+3”现代产业体系 在科技创新上攻坚突破 枣庄“产业雁阵”撑起发展高地
◆记者 宋申超
前不久,枣庄市召开“工业强市、产业兴市”三年攻坚突破行动动员大会,提出了优惠政策、营商环境“双20条”,动员全市上下牢固树立“大抓工业、抓大产业”导向,先把经济搞上去、集中精力强工业,奋力开创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建设新局面。 在产业集群上攻坚突破 产业只有集群集聚发展,才能形成规模优势,提升竞争力和影响力。枣庄市将集中资源、集中力量,打造一批特色优势产业集群。 靠规划引领集群。“6+3”现代产业体系是枣庄市产业发展的总规划,争取用3到5年时间,打造高端装备和高端化工2个千亿级、新材料1个五百亿级、新能源和新医药2个三百亿级、新一代信息技术1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形成“2121产业雁阵”。按照“123”战略发展规划,围绕打造全国重要的锂电产业基地“1个目标”,加快壮大中材锂膜总部经济中心、国家锂电池质检中心“2个中心”,大力实施“3年倍增计划”,支持航天科工、中材锂膜、天瀚新能源、星驾科技等企业做强做大,力争全市锂电产业3年内实现产值、利税翻两番。机床产业要尽快制定机床产业培育计划,瞄准数控化、智能化、精密化,做大龙头、做大品牌、做大集群,努力打造全国机床制造销售中心。 靠龙头带动集群。大力实施“领航型”企业培育计划,重点培育30家龙头骨干企业、30家创新成长型企业,力争5年内营业收入过百亿的企业达到4家、过50亿的10家,打造一批核心竞争力强、规模和品牌优势突出的领军企业。 靠技改提升集群。深入实施千项技改、千企提质“双千”工程,支持企业加大技改投入,启动新一轮高水平技术改造,力争技改投资增速保持在20%以上。智能制造已经成为枣庄产业发展新亮点,要坚定不移推进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改造,加快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全力打造京沪廊道智能制造高地。
在项目建设上攻坚突破
枣庄市进一步强化“以项目论成败、以项目论英雄”意识,坚定不移抓项目,矢志不渝上项目,全力推动项目建设“量质齐升”。 早谋划。大项目好项目,等不来也送不来,关键要超前谋划、主动争取,这才是真本领、有能耐。要吃透上情“重点谋划”,围绕国家、省重大规划布局,加大项目研究论证、策划包装力度,力争更多的项目纳入国家、省“大盘子”。把握市情“科学谋划”,聚焦“6+3”现代产业体系,持续深化与中建材、中科院、山能集团等大企业大院所的战略合作,共同谋划实施一批过百亿甚至几百亿的大项目好项目。 快推进。对省市重大项目、新旧动能转换优选项目和专项债项目,要倒排工期、挂图作战,拿出“一天当做两天用”的劲头,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宁快勿慢、宁早勿晚,确保早开工、早建成、早投产。
在科技创新上攻坚突破
集中精力抓招商上项目,力争3年内全市工业实际使用外资和内资实现翻一番,各区、枣庄高新区每年招引50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1个,滕州不少于3个。 枣庄市将持续实施创新型企业梯次培育计划,力争3年内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35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工业企业45家。探索建立企业科技投入递增奖励机制,多投多奖、重投重奖。围绕“6+3”现代产业开展“揭榜攻关”,搞出更多独门绝技,掌握更多核心技术,不断提高产业竞争力。市里设立“墨子创新奖”,就是要在全社会营造鼓励创新、支持创新、参与创新的浓厚氛围。 强化科技成果转化,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为抓手,抓住省里实施“百校三个一”工程机遇,主动对接省属高校,持续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要支持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枣庄分院、省级创新创业共同体建设,发挥鲁南科创联盟协同创新作用,推动企业与平台精准对接,技术与市场精准对接,把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强化产业人才支撑,产业与人才密不可分,既要以产聚人,也要以人聚产。要紧密对接“6+3”产业人才需求,持续提升“枣庄英才”集聚工程,调整优化人才新政18条,深化“人才+项目”招引模式,每年培养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