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发布政务服务和城市运行“双12”清单
在今年12月底之前,基本实现12件事的“一网通办”和12个场景的“一网统管”
谈及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归根到底是为了提升城市的生活福祉,创造出人民所向往的美好生活。
5月21日召开的市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2021年第一次会议明确提出,要协同推进数字政府、数字社会“两大支撑”,聚焦群众需求,高质高效、精准务实推进政务服务和城市运行任务落地落实,提高数字化治理和服务水平。
围绕群众需求这一核心要义,日前,青岛发布2021年重点推进的政务服务“一件事”和城市运行“一个场景”工作方案。明确在今年12月底之前,基本实现12个“一件事”的“一次告知、一套材料、一窗受理、一同核查、一网联动、一证准营”和12个“一个场景”全面提速,以及在民生服务、经济发展等领域示范应用的广泛拓展。
这次公布的“双12”清单,将分散在各部门办理的“单个事项”集成为企业和群众视角的“一件事”“一个场景”,实施业务流程再造,推动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和城市运行“一网统管”,以此支撑破解城市治理和公共服务中的重点、难点、堵点问题,提升社会和群众对数字青岛建设体验度、获得感和满意度。
以“用户视角”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
新生儿出生,这看似简单的事项背后,究竟要跑多少路?
初为人母的市民刘女士告诉记者,从孩子出生到现在7个月,从出生证明、预防接种证到社保卡申领、申报户口,家人为了办好新生儿出生的一系列手续,已经在医院、派出所、市民中心人社窗口多地跑了四五趟。“之前以为孩子出生就是简简单单的一件事,没想到涉及的部门和办事窗口这么多!”
“在办事群众和企业眼中,可能只觉得是‘一件事’,实际办理起来却需要‘分头’对应各个部门的不同业务。”青岛市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副局长王东翔坦言,这种政府部门间的业务分割,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让群众多跑了腿。
为解决这种“分头办事流程多”的问题,在前些日子公布的数字青岛2021年行动方案中明确要加快数字政府建设,打造便捷满意的公共服务“数字化”体系,尤其是提升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的能力。而这次出台的政务服务和城市运行重点推进清单,更是对提高“一网通办”能力的具体规范。
这次公布的政务服务“一件事”,涉及医疗付费、企业职工退休、人才落户、公民身故、医疗费用报销、新生儿出生、水电气暖有线与二手房转移登记协同办理过户、人才服务、惠企资金申请、社会救助、企业高频证照变更联办、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等12项。
除此之外,此次清单同样梳理出12个“一个场景”,包括城市(社会)管理一张网、情指勤舆一体化、全市一张数字底板、政务服务一事全办、一码通城、城市数字决策一张图、农业一图知家底、一部手机游青岛、全市一个停车场、智慧公安智能交通一体化、全市一家医院、全市一个教育平台……
从这12个“一件事”和12个“一个场景”的清单明细不难看出,数字青岛在努力打破不同部门之间的业务和数据壁垒,让城市的数字化转型、政务服务提升以“用户视角”,而非“政府部门”或是“技术”视角来考量。换句话说,要让城市数字化转型真真切切体现在市民和企业日常应用最频繁、需求最强烈、感受最深刻的生活场景数字化上。
上海杭州先行一步,经验做法可借鉴
当“数字化转型”概念前加上“城市”这个定语时,以市民为中心,就成了其中最重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方面是由于市民生活为城市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大量应用场景,而这些应用场景的开发必然会催生新技术、带来新风口、崛起新经济;另一方面,城市发展本身就是为了让市民生活更便捷、更舒适、有更佳的体验感。
单从“生活数字化”角度来说,上海和杭州早已频出先招,尤其是“一网通办”“一网统管”方面有不少先进经验,可供青岛参考借鉴。
其中,上海在2020年就选取了15个“一件事”,要求全面推进政务服务流程的革命性再造,明确“15件事”清单和牵头部门,重点推进,其中就包括了“出生一件事”。上海的做法是先明确了卫健委作为牵头部门,组建工作专班,梳理出涉及卫健、社保等4部门的10个办理事项,随后编制“出生一件事”需办理事项清单,并对10个事项的7张申请表进行梳理、归并、去重,整合形成1张登记表。同时,协调建立跨部门联审机制,实现“一口受理”“一网办理”。
据了解,上海推进“出生一件事”后,群众办事环节由20个缩减至2个,办理时间由100个工作日减至25个工作日以内,申请表由7张减至1张,非电子证照的申请材料由26份减至5份,跑动次数由10次以上减至1次,极大提高了群众办事的满意度和获得感。今年,上海又发布重点推进一网通办“12件事”清单,将在市级支持资金申请、公共信用信息修复、船舶开航、企业高频证照变更联办等方面,进一步深化“一网通办”。
而在“一个场景”方面,杭州聚焦“市民停车”这一城市病难题,将其作为城市大脑48个应用场景清单中的一项,打造起“全市一个停车场”,建立起覆盖杭州所有区县市4724个停车场库、131万个泊位的全市停车统一基础信息平台。不仅可以实现市民“先离场后付费”“一次绑定、全城通停”,同时实现停车数据与政府各部门的共享共通,交警可以此为依据实现动态交通的及时合理调整,建委等部门可依此对全市停车场库建设作出更合理布局,城管部门也可根据这些数据分析,进一步优化城市管理。
借鉴这些先进城市的经验做法,市大数据局局长崔卫东表示,青岛今年优先推进的12件事和12个场景,也是希望能解决城市治理领域的突出问题,让市民在城市的生活更智慧、更舒适。
譬如,今年年底,青岛力争建成全市“一家医院”,让所有医疗数据上“云”,在医院看诊时,可以将此前在别家医院诊疗时的化验单、拍的片子、病历本,直接从云端调取,避免重复诊疗。再比如,今年要实现的“就医付费一件事”,打破现在病人进医院看病挂号、仪器检查、买药等各个环节的分头缴费,浪费时间,它将要实现拥有青岛社保卡的市民可先诊疗后付费,将付费环节归拢整合放在最后。还有,企业方面的高频证照变更,今年也将进行调整,不再需要企业分头办理,只需要在网上一个入口便可实现各业务通办。
这些关键行业、关键领域“一件事”“一个场景”的攻坚突破,不仅将显著提升政府工作效率和现代化社会治理水平,更有利于满足企业和市民对于高质量生产生活的需求,增强市民的满意度和智慧城市体验感。
聚焦最迫切需求最急难问题最高频事项“挂图”攻坚
不管是“一网通办”还是“一网统管”,数据是核心,也是最基础的要素。因此消除数据壁垒,实现数据共享显得愈发必要。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其实,青岛早已建立起全市统一的政务数据共享平台,梳理出市区两级可共享的数据资源目录1.7万余条,目前已经发布共享的接口有900余个。但从市民和企业的体验和感受来看,为何仍有“落差”?
崔卫东坦言,这种“落差”,一方面是由于一些部门的数据共享观念还不强,在业务流程上没有及时调整,也就是说虽然有一些数据已经通过数据共享的方式使用,但有些部门没有提出共享需求,还是通过原始的工作流程推进业务。还有一个原因,是部门提出共享需求,但数据提供部门数据更新速度不够,不能及时满足共享数据需求方的需求。此外,历史数据的不完整,或是数据接口的不稳定等原因,也容易让数据共享“通道”发生断裂。
针对这种数据质量和数据共享意识不足的问题,青岛日前也发布行动方案,明确要组织开展“数据壁垒清零”专项行动,通过自查和组织审查的形式,进一步提升公共数据质量和数据安全管理规范,同时开展面向全社会的数据壁垒问题征集,首先把受众的需求摸上来。
需求摸上来只是第一步,在这次公布的“一件事”“一个场景”工作方案中,明确要根据摸上来的需求,进行“深加工”,要把场景理出来、责任定下来、任务分下去、专班建起来、流程顺起来、数据汇上来、系统用起来、规范建起来,同时严格明确了每项工作应该完成的时间节点——
5月底前组建工作专班,确定专班牵头部门和人员名单;
6月底前完成工作方案编制,确定流程再造后的“一件事”申请条件、申报方式、受理模式、审核程序、发证方式等,提出线下、线上可实现的工作路径;
10月底前组织实施,同时将线上办理入口进行系统整合,移动端办理事项统一接入“爱山东·青e办”App的“一件事”服务专区;
12月底前,加强各类业务数据的采集、汇聚、治理和管理,向全市城市云脑平台输出,注重数据的共享共用。
“不同于数字青岛建设宏观概念,这次发布的工作方案更聚焦在办实事上,找准群众生活中的最迫切需求、最急难问题、最高频事项,形成主攻方向和场景清单,实现部门协同、流程再造,真正为城市治理解决问题,为市民生活提供便利。”王东翔表示。(青岛日报/观海新闻首席记者 任晓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