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七人普”数据公布:揭秘“千万级”城市家口
十年增加135.66万人,其中西海岸新区增量最多,城阳区增幅最大;城镇化率达76.34%,人口素质明显提升
“三大效应”推动人口持续快速增长
十年来,人口的持续快速增长,彰显了青岛城市发展的蓬勃活力。
普查数据显示,十年间,我市人口增加135.66万人,居全省首位,年均增速1.46%,高于全省平均增速(0.58%)0.88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首位。占全省总人口比重9.92%,比2010年提高0.82个百分点,提高幅度居全省首位。在全省16个市中,人口总规模由2010年的全省第三位(第一、二位分别为临沂、潍坊)上升到2020年的第二位(第一位为临沂1101.84万)。
青岛人口快速增长的数据,既在意料之外,令人欣喜;也在情理之中,有其现实必然。青岛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市人普办”)分析,青岛人口数据的增长可概括为“三大效应”。
首先,是国家战略赋予青岛独特区位优势的“虹吸”效应。十年间,全市发展处于新的历史方位。随着国家首个新旧动能转换试验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上合示范区三大国家战略的实施,青岛站在了中国新一轮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最前沿。随着中央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以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青岛对内、对外双向开放的特征更加明显。着力推动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的开放格局,使青岛形成了较强的人口“虹吸”效应。
其次,是青岛加快产业布局和招商引资的“引擎”效应。2017年,我市GDP超过万亿元,经济发展实现历史性突破。眼下,我市聚焦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以投资带动经济工作全链条,以工业互联网串联产业转型升级主脉络,狠抓项目建设,聚力实体经济做强13条重点产业链。在经济持续向好发展,投资实现连续较快增长的同时,由于人口具有很强的产业追随性,产业的快速发展无疑成为人口持续增长的强力引擎。此外,经济发展带动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加速了人口从中心城区向新城区转移。十年间,胶东国际机场已建成,济青高铁、青连铁路、潍莱高铁开通,龙青高速、新机场高速一期等道路通车,进出青岛通道更加快速、便捷。城镇区域不断拓展,已开通6条地铁线,城镇辐射范围进一步延伸,城市人口承载力不断提升。
第三,是青岛改善营商环境和放宽人才引进政策的“推拉”效应。尤其是最近两年,青岛推动“新官理旧账”,组织干部赴深圳、上海体悟和专业实训,培育干伍“市场化意识、法治化素养、专业化能力和开放型气质”。在打造市场化营商环境方面还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之举。以生态思维优化营商环境,激发更大投资热情的同时,也让投资者和创业者纷至沓来。此外,2014年、2018年和近期,我市连续多次进行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放宽落户和准入条件,为人口集聚增加提供了政策支持。通过打造政策洼地,构筑人才高地,确保人才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可以说,这些积极政策形成的“推拉”效应,有力地促进了青岛人口的持续增长。
城镇化率76.34% 区域人口变化明显
对一个城市而言,人口就是城市细胞。细胞活跃,城市才更具活力。
普查数据显示,全市常住人口中,城镇人口768.85万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增加195.31万人,增长34.05%,年均增长2.97%,快于全市人口平均增速1.51个百分点。乡村人口238.32万人,比2010年减少59.65万人,下降20.02%。全市城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城镇化率)为76.34%,比2010年提高10.53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05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高于同期全国(63.89%)12.45个百分点、全省(63.05%)13.29个百分点。全市市区人口达717.24万人,比2010年增加345.36万人,增长92.87%,年均增长6.79%。市区人口占全市总人口比重71.21%,比2010年提升28.54个百分点。
城镇化率处在高位的直观体现,就是城镇人口稠密,伴随人口集聚度提升,城市服务业需求扩大又会带动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因此,可以说城镇化的速度,很大程度决定着新发展格局能否加快构建。
对此,市人普办分析,多年来,全市认真贯彻执行《青岛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认真落实“全域统筹、三城联动、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的城市空间战略,以中心城区三城联动发展为核心,以市域主要交通干道衔接,构建分工明确、有机联系、功能互补的新型空间与功能体系,打造大都市区城镇化总体格局。同时,全市聚力打赢乡村振兴攻坚战,深入推进“突破平度莱西攻势”,加大投资力度,统筹城乡发展,加大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市区和城镇区域服务保障水平提升,人口吸引力、承载力提高,人口和劳动力继续向市区和城镇区域集聚。
十年来,受各区域产业发展、区位优势、政策支持、区划调整、交通设施配套等因素影响,各区域人口规模也发生了较明显变化。西海岸新区增加人口最多,城阳区人口增长幅度最大。人口增加的7个区市分别为西海岸新区、城阳区、李沧区、即墨区、胶州市、崂山区、市北区,分别增加51.10万人、37.24万人、22.49万人、15.89万人、14.47万人、12.29万人、7.62万人,增长幅度较大的4个区为城阳区(50.52%)、李沧区(43.89%)、西海岸新区(36.69%)、崂山区(32.38%)。人口减少的3个区市分别为平度市、市南区、莱西市,分别减少16.61万人、5.82万人、3.01万人,减少幅度为-12.24%、-10.68%、-4.01%。
市人普办分析认为,西海岸新区获批第9个国家级新区,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片区全部位于该区域内。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覆盖我市全域,按照“1个核心区+N个联动区”进行布局建设,核心区位于胶州,这些新平台给两区市发展带来新机遇,人口增长明显。同时,城阳区、李沧区等经济发展较快,特别是多条地铁的开通、畅连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进一步完善,实现了人口和劳动力向这些区域加速集聚。
流动人口增长46.27% 人口素质明显提升
青岛在人才引入和城镇人才集聚上也颇具优势。
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我市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227.12万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具有大学受教育程度的由14864人上升为22551人,提高51.72%,占总人口比重22.55%,提高7.69个百分点。全市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10.43年,比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9.6年)提高0.83年。全市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14.93万人,同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减少19.45万人,下降56.57%。
十年间,青岛坚持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教育投入,山东大学青岛校区等高校和研究院入驻我市,全日制普通高校在校生持续增加。同时,随着我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招才引智工程的持续推进,全市高学历人口规模快速增加,人口文化素质显著提高。市人普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人口素质的有效提升,对青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根基和有力支撑。”
青岛在人才引入上的优势还有一个有力佐证,那就是来青安家置业的外来人口中,男性居多数,并对我市人口性别比结构产生一定影响。
普查数据显示,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513.22万人,比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增加74.05万人,增长16.86%,占总人口的比重50.96%,比2010年提高0.57个百分点;女性493.95万人,比2010年增加61.62万人,增长14.25%,占总人口的比重49.04%,比2010年下降0.57个百分点。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3.9,比2010年的101.58上升2.32个百分点,全市男性比女性多19.27万人。全市性别比位于合理区间,男女性别结构更加合理。
还有一组数据值得关注。全市人口中,人户分离人口为417.25万人,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为130.56万人,流动人口为286.69万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青岛人户分离人口增加169.52万人,增长68.43%;流动人口增加90.69万人,增长46.27%。
记者了解到,流动人口是指人户分离人口中扣除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人户分离人口为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即一个设区市所辖的区内和区与区之间,居住地和户口登记地不在同一乡镇街道的人口。数据可见,如今居住地与户籍所在地不一致的现象较为普遍。尽管此次没有公布各区市流动人口和人户分离人口的详细情况,但从全国普遍情况来看,位于城市边缘的新城区成为人口流动的主要承载地。这也与青岛各区市人口增减的趋势相一致。专家认为,人口流动量的提升,不仅对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资源供给提出更迫切的要求,而且对市内或城际通勤效率的提升,诉求也愈发强烈。这些恰恰是城市进一步扩容提质的着力点,关乎城市人才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
此外,与“人口红利”相关的15-59岁人口比重下降7.50个百分点,与老龄化加深相关的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14.20%……一系列的人口结构变化背后,有挑战也有机遇。青岛应放大视角,更多从“人才红利”、“新资源红利”和“改革红利”看问题。只要未雨绸缪,精准施策,就能够将当下的不利因素转化为未来的积极因素,使人口结构的变化更好地契合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需求,实现城市发展能级再提升。(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刘兰星)
青岛市统计局、青岛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
青岛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部分数据
第一号
——常住人口情况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现将2020年11月1日零时全市常住人口的基本情况公布如下:
一、常住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为10071722人。
二、人口增长
常住人口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8715087人相比,增加1356635人,增长15.57%,年平均增长率为1.46%。
三、户别人口
全市共有家庭户3623194户,集体户233846户,家庭户人口为9253364人,集体户人口为818358人。平均每个家庭户人口为2.55人,家庭户规模比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2.79人减少0.24人。
第二号
——各区市人口情况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现将2020年11月1日零时各区市的常住人口有关数据公布如下:
一、各区市人口
10个区市中,常住人口超过100万的区市有5个,在50万至100万之间的区市有4个,少于50万的区市有1个。
表2-1各区市人口
二、各区市人口变化
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10个区市中,有7个人口增加。人口增加较多的3个区市依次为西海岸新区、城阳区和李沧区,分别增加511041人、372397人和224892人。
第三号
——人口性别构成情况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现将2020年11月1日零时全市常住人口性别构成情况公布如下:
一、全市人口性别构成
全市人口中,男性人口为5132234人,占50.96%;女性人口为4939488人,占49.04%。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3.90,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1.58相比,上升2.32个百分点。
二、各区市人口性别构成
10个区市中,总人口性别比在100以下的区市有3个,在100至105之间的区市有4个,在105至110之间的区市有2个,在110以上的区市有1个。
第四号
——人口年龄构成情况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现将2020年11月1日零时全市常住人口年龄构成情况公布如下:
一、全市人口年龄构成
全市人口中,0-14岁人口为1552097人,占15.41%;15-59岁人口为6476976人,占64.31%;60岁及以上人口为2042649人,占20.28%,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429813人,占14.20%。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1.97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下降7.50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5.5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3.94个百分点。
表4-1全市人口年龄构成
二、各区市人口年龄构成
10个区市中,15-59岁人口比重在65%以上的区市有4个,在60%-65%之间的区市有5个,在60%以下的区市有1个。
所有区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都超过7%,其中4个区市比重超过15%。
第五号
——人口受教育情况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现将2020年11月1日零时全市常住人口受教育基本情况公布如下:
一、受教育程度人口
全市人口中,拥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271238人;拥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766925人;拥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3237859人;拥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872620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14864人上升为22551人;拥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7305人上升为17543人;拥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8350人下降为32148人;拥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19594人下降为18593人。
二、平均受教育年限
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全市人口中,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9.87年上升至10.83年。
10个区市中,平均受教育年限在12年以上的区市有3个,在10年至12年之间的区市有3个,在10年以下的区市有4个。
三、文盲人口
全市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149333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194472人,文盲率由3.94%下降为1.48%,下降2.46个百分点。
第六号
——城乡人口和流动人口情况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现将2020年11月1日零时全市常住人口城乡分布及流动人口情况公布如下:
一、城乡人口
全市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7688474人,占76.34%;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2383248人,占23.66%。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0.53个百分点。
二、流动人口
全市人口中,人户分离人口为4172536人,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为1305645人,流动人口为2866891人。
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人户分离人口增加1695218人,增长68.43%;流动人口增加906932人,增长46.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