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报记者 戚晨 见习记者 高梦迪
10月9日,经济导报记者在“山东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十年来,山东文化和旅游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整体走在全国前列,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贡献度不断提升。2021年实现文旅产业增加值6867.2亿元,占GDP比重为8.26%,绘就山东文旅“诗”和“远方”新画卷。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一级巡视员李国琳表示,十年来,山东文化和旅游工作取得系列成绩。
文旅产业发展提质增效。十年来,全省文化创意产业、精品旅游产业规模持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总体实力大幅提升,为全省新旧动能转换作出积极贡献。2021年实现文旅产业增加值6867.2亿元,占GDP比重为8.26%。旅游总收入从2012年的4519.7亿元增长到正常年份2019年的1.1万亿元,年均增长13.7%。坚持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行业发展,连续三年高标准举办山东省旅游发展大会、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创新开展“山东人游山东”“好客山东游品荟”等活动,有效释放文旅消费新动能。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达到12家,7个市入围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试点城市,数量居全国第一。
艺术创作持续繁荣。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大力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强化规划引导,深化改革创新, 不断提高艺术创作组织化程度,努力创精品、攀“高峰”。 先后创作推出民族歌剧《沂蒙山》《马向阳下乡记》等一批优秀作品。同时成功承办了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第四届中国歌剧节等国家级重要艺术活动。人才培养工作创新推进,设立“戏曲名家工作室”,连续6年组织实施“舞台艺术青年人才创作扶持项目”,一批优秀青年骨干迅速成长,成为全省文艺工作的生力军。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围绕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持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着力提高服务效能和群众满意度。十年来,山东获得国家群众文艺领城政府最高奖——“群星奖”38个,居全国第一。
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不断加强。全省文旅系统坚定扛起守护文化遗产、传承历史文脉的重大责任,积极对接长城、大运河、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统筹做好文化遗产系统保护、传承利用的文章。成功举办七届中国非遗博览会,创新举办“河和之契:黄河流域、大运河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展示周”,在全国率先设立“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月”,成为非遗活动品牌。积极推进“山东手造”工程,全省已认定“非遗工坊”574个、推出“山东手造”特色产品5350多个。
文化和旅游推介交流成效显著。“好客山东” 品牌形象持续提升。连续三年纳入央视“品牌强国工程”, 为全国唯一文旅类品牌。在全国省级文化和旅游新媒体传播力指数榜单中,“好客山东”持续位居全国首位。成功打造“十大文化旅游目的地”区域品牌,有效拓展16个城市旅游目的地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