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的增强,越来越多的鸟儿在保护区筑巢繁殖,有的还进城“安家落户”,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 ◆导报记者 李志海 通讯员 关晨歆
10月20日晚,三集纪录片《大河之洲》在山东卫视和闪电新闻客户端同步播出,迅速火遍朋友圈。 黄河入海蕴奇观,百鸟翱翔水云间,使这片滩涂更有灵性、更为生动。 黄河三角洲的生态保护一直是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心之所系、业之所重,他们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积极投身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一线。湿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物多样性显著提高,黄河口国家公园创建加快推进。 经济导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许多坚守在这里的工作人员,穿着雨靴行走在湿地滩涂上,时而低头在水中摸索,时而用笔记录数据,正在为湿地保护默默付出。 在位于黄河入海口远望楼的黄河三角洲生态监测中心,工作人员正在认真观看大屏幕,及时准确记录监控下湿地保护、水质变化、鸟类状态等情况细节。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级工程师赵亚杰说:“得益于保护区生态不断向好,这片湿地更加生机盎然。鸟类从建区时的187种增加到现在的371种,38种鸟类数量超过其全球总量的1%,已成为东方白鹳全球重要繁殖地、黑嘴鸥全球第二大繁殖地。” 生态好不好,鸟儿说了算。随着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的增强,越来越多的鸟儿在保护区筑巢繁殖,有的还进城“安家落户”,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 鸟儿多了,游客也多了起来。其中不乏许多鸟类爱好者与摄影爱好者,他们表示,这几年保护区不仅鸟类数量多了,而且许多候鸟变成“留鸟”,来这里观鸟成了他们每年都要进行多次的“保留节目”。 “今年春天繁殖季,东方白鹳的繁殖巢数从去年的120巢324只增加到152巢470只。”为了实时掌握每片湿地的鸟类活动,今年,自然保护区新搭建了鸟类动态实时监测系统,每一只进入监测范围的鸟儿都会被自动识别、记录。“覆盖的范围会更广,监测的鸟类可能会更多,这个系统不但能够鉴别鸟的种类,还能统计鸟的数量,大群的鸟类计数也能够实现。”赵亚杰说。 “这几年,保护区实施了总投资13.6亿元的湿地修复项目,形成了‘一次修复、自然演替、长期稳定’的良好湿地修复效果;重点实施东方白鹳、黑嘴鸥等关键物种栖息地保护,柽柳、野大豆等原生植物保育和水生生物恢复等工程,生物多样性逐步提高,黄河三角洲‘颜值’与‘气质’同步提升。”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党工委副书记李兴杰介绍。如今,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成为我国沿海最大的新生湿地自然植被区,野生动物、野生植物分别达到1630种和411种。近年来,保护区湿地面积增长了188平方公里。 湿地生态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这两大保护工程融合共促、深入推进,是该市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让自然保护区成为万物共生的美好家园,让绿色成为东营发展的最亮底色、最突出特征、最鲜明优势。 经过一年的创建,目前黄河口国家公园已经正式进入报批设立阶段。“我们有信心、有决心保护好大河之洲。”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党工委书记许明德表示,“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以高质量建设黄河口国家公园为统领,持续加大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修复力度,统筹促进河口生态系统健康,持续提高生物多样性,努力打造大江大河三角洲生态保护治理标杆,交出一份优异的‘生态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