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元春
11月3日,滨州市委宣传部举行“在滨州 知滨州 爱滨州 建滨州”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滨州市科技局局长、市外国专家局局长李朝晖介绍了全市科技工作发展成就。记者了解到,党的十八大以来,滨州市始终将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引导创新资源向创新活动集聚,系统性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科创助推高质量发展、支撑新旧动能转换的作用持续显现。全市科技创新综合水平指数上升至全省第7位、提高幅度列全省第2位,创新资源指数列全省第3位。科技领域考核指标连续两年取得全省第1名的成绩。
聚力高能级平台建设,打造创新驱动“强力引擎”
滨州先后出台了《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强化科技创新支撑新旧动能转换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实施意见》《滨州市渤海科技创新券使用管理办法》等文件,构建起涵盖创新全链条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
自2019年起,全市扎实推进以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魏桥国科研究院为双核的“五院十校N基地”全域创新布局建设。截至目前,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聚集800余项科研服务资源,创新要素加速整合,放大效应持续显现。魏桥国科研究院光刻胶项目试生产成功,铝基复材项目正式投产。通过山东省铝基复合材料重点实验室建设,完成首批7个研发项目立项,投资额1.1亿元。组建山东省高端铝制造与应用创新创业共同体,实施科技研发项目11项,带动链条企业研发投入1.2亿元。同时,结合产业共性需求,布局了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和新型研发机构三类定位清晰、有机衔接的市级科技研发平台体系。目前,已累计培育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58家、技术创新中心8家、新型研发机构28家,成为全市高层次人才聚集、重大技术攻关、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
突出企业主体作用,推动优势产业转型升级
建立科技型企业链条式梯次培育机制,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量从2012年的56家增加到2021年392家,增长7倍,其典型经验做法也受到了山东省政府的通报表扬;建立研发投入激励机制,2021年度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3.49%,列全省第1位,实现了“两连冠”;全社会研发投入经费历史上首次突破100亿元大关,成为全省第7个研发投入过百亿的地市。同时,实施产业集群科技创新工程,培育滨州市创新型产业集群4家,先后获批国家高端铝材、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培育),国家高端铝材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玉米精深加工、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
优化人才引育环境,强化基础支撑服务能力
聚焦“人才+科技”,实施人才“百千万”工程、“三进三创”工程,建立高层次人才服务“绿色通道”,对高层次人才的资料查阅、研发实验、仪器设备等需求,给予全力支持。链接科技部人才中心高层次人才资源库,成功获批科技领军人才(滨州)创新驱动中心。依托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魏桥国科高等技术研究院,成功争创首批省级开放式大学科技园建设试点。2017年来,共入选国家级重点人才计划6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2人、泰山产业领军人才12人、山东省外国专家项目9人(团队),以及省级以上各类引智项目35项。
当前,滨州探索出“企业出题点题、政府牵线搭桥、高校院所参与”的产学研合作新模式,并先后与清华大学、中科院沈阳分院、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成立中科院山东综合技术转化中心、滨州中心和滨州铝谷中心。全市已有39家企业与13家“中科系”院所开展了战略合作,实现了超高精细光刻胶、铝基复材、弹性应变传感器、激光选通成像等一批国字号科研成果批量转化、落地试产。
接下来,全市将启动新一轮高新技术企业三年倍增计划,进一步完善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体系,持续推动高新技术企业扩容提质。按照高能级平台、融合协同创新平台、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等功能,加快重塑科创平台建设体系,体系化布局一批市级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和创新创业共同体,打造科技创新策源新引擎,让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滨州跨越发展的“最大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