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济宁已完成湿地保护修复20万亩。 |
近日,济宁市南四湖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治理示范工程项目,通过财政部、自然资源部评审,获得中央财政补助资金3亿元 近年来,济宁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推动绿色发展,群众拥有了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制定修复治理方案 增加绿化面积 近年来,济宁市把露天非煤矿山综合整治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着力加强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治理和生产矿山生态修复,2022年全市计划修复矿山7005亩。截至目前,已完成治理7160亩,完成率102%。 坚持生产矿山“控增量”。按照提标准、提速度、提效率、扩范围原则,制定修复治理提升方案,将矿权范围外、可视范围内破损山体统筹编入治理方案,最大限度增加绿化面积;全程加强后期管理管护,科学指导矿山企业提升方案编制和矿区复绿工作;实行网格化管理、量化考核,确保了治理成效。 坚持绿色矿山“提质量”。优化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布局,推进矿山企业转型升级,全市矿山总数由2015年底的132个压减至88个;综合运用遥感监测、无人机航拍、三维建模等技术,全面提升科技管矿水平;全力打造绿色矿山,建立“矿山自建自评、第三方评估、实地核查、达标入库、自动享受相关政策”机制。邹城已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矿业发展新模式、新机制。近日,济宁市南四湖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治理示范工程项目,通过财政部、自然资源部评审,获得中央财政补助资金3亿元。 塌陷地华丽蝶变 “包袱”变生态财富 济宁因煤而兴,煤炭开发后留下的塌陷地如何治理,济宁走出了自己的特色路径,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多赢。 规划引领治理新方向。济宁市在全省率先完成市、县和煤炭企业“十四五”治理规划编制,优化提升全市治理模式、方向时序和功能布局。划定了环济宁主城区周边、南四湖—大运河生态修复保护带、6条主要河流生态修复廊道和农业修复区治理功能区,简称“一环两带六廊多片”,全面提升采煤塌陷地治理的综合服务效能,引领采煤塌陷地治理工作向纵深发展。 围绕塌陷地综合治理,济宁开展了新探索,进行示范引路,全面提升治理的综合效能,具体包括建设高标准农田项目、发展“绿金”经济项目、打造多功能治理项目。同时,今年济宁启动了80个项目、总规模10.86万余亩,年内将完成剩余稳沉和历史遗留塌陷地的治理,可顺利完成省定双100%的治理任务目标。 国际湿地城市 再添优质生态名片 今年5月26日,第二批国际湿地城市名单揭晓,济宁市获得“国际湿地城市”称号,是国际25个城市之一、中国7个城市之一、山东唯一获此殊荣城市。近年来,以创建国际湿地城市为依托,济宁市大力实施城市湿地生态建设、重要湿地建设、小微湿地建设、湿地生态产业体系建设、湿地生态文化体系建设、湿地管理体系建设等六大任务,取得明显成效。据统计,创建国际湿地城市以来,完成湿地保护修复20.37万亩。重点打造了10处精品小微湿地、建立5处湿地宣传教育基地、3所湿地学校。全市已创建湿地乡镇32个、村居56个、小微湿地124处。同时,开展摄影展、观鸟赛、湿地科普教育等线上线下宣教工作,全市开展各类活动100余场次,发放宣传资料12万余份,关注参与人数达到19万余人次。如今,在运河之都,南四湖国际重要湿地、大运河世界遗产点段、南四湖省级自然保护区与35处市级以上湿地公园,共同构成了全市的湿地城市基础,“国际湿地城市”已成为济宁的优质生态名片。 (于伟 聂尚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