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元春
11月21日,滨州市委宣传部举行新闻发布会,市海洋发展渔业局党组书记、局长殷梅英主要介绍了全市海洋发展和渔业事业相关情况。记者获悉,十年来,滨州市始终牢记“更加注重经略海洋,在发展海洋经济上走在前列”,坚持陆海统筹、向海图强,围绕“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做好经略海洋文章,为海洋强省建设展现了滨州担当,为富强滨州建设贡献了海洋力量。
“四港联动”破题起步,“海上滨州”建设全面起势。据介绍,滨州港获批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成为省会城市群最便捷的出海通道;“四港联动”破题起步,通江达海的水运体系、港城融合的发展蓝图加快构建。推进陆海一体污染防治,2021年全市5条入海河流水质全面消除劣V类,总投资4.06亿元的国家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启动实施,海洋生物多样性稳步恢复,海洋生态环境持续好转。海洋产业体系日趋完善,14个主要海洋产业、10个其他海洋产业、11个海洋相关产业一应俱全,形成了以海洋化工、海洋渔业、海洋交通等传统产业为主导,海水淡化、海工装备、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多点突破的发展格局;2017年海洋经济数据核算以来,全市海洋生产总值从257亿元增至401亿元,年均增幅12%,占全市GDP的比重由9.8%提升到13%,海洋经济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壮大临海特色产业,经济发展质效显著提升。近年来,全市积极培育壮大海洋新能源、海水综合利用等战略新兴产业,提档升级海洋渔业等传统优势产业。鲁北盐碱滩涂千万千瓦级风光储输一体化基地纳入省规划,国内最大的单体光伏渔业项目投产运营,全市建成并网海洋风电、光伏项目32个,海洋新能源全面起势。海水淡化产业从无到有,产能规模跃居全省第3位,打造了海水综合利用滨州模式。生态渔业入选省十强产业雁阵型集群,重点抓上游水产种业、下游精深加工,带动养殖高效生态品质提升,全链条发展格局加快塑成。
全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对虾品种占全国的1/4,苗种环渤海市场占有率达50%以上。全市水产养殖面积136万亩,新增设施化养殖100万平方米,创建省级海洋牧场4处,十年累计产出水产品469万吨,为人民群众提供了丰富优质的水产食品。
完善海洋监管体系,用海服务保障规范高效。全市严格执行《海域使用管理法》,认真落实海洋功能区划、海域权属管理、海域有偿使用等一系列法规制度,推动海洋管理使用迈向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同时,编制发布了《滨州市海洋功能区划》,科学划定了1896平方公里海域主体功能。承担海域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海洋资源所有权委托代理机制2个国家级试点,自主开发海域海岛“一张图”管理系统,在全省推广使用。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推进海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圆满完成海岸线修测,拓展了滨州临海发展空间。靠前服务重大基础设施用海,累计审查用海项目289宗、确权海域面积4.1万公顷,为全市能源、运输、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强有力的要素保障。
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活力迸发,注入强大科创动能。滨州市海洋发展研究院自成立以来,充分发挥其应用型科创平台作用,在破解产业瓶颈难题、推进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搭建海洋科创服务“线上平台”,入驻涉海企业26家,促成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所等14家科研院所、23名专家教授,与市18家涉海企业签订科技合作协议,落地成果转化项目12个,实现收益3.5亿元。此外,还联合企业设立了5个海洋渔业科研中试基地,派驻专业技术人员到基地开展科研试验和成果转化,开展了内陆南美白对虾“135”分级接续二茬养殖、贝类苗种繁育、虾贝混养、温棚虾参轮养和网箱保苗等试验,均取得了显著成效。线上线下培训海洋渔业从业人员1100余人次,有力促进了渔业增效、渔民增收。
十年间,滨州市海洋和渔业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今后,滨州将牢牢锁定高质量发展这一战略目标,以创新驱动、节约集约、绿色低碳为导向,突出要素保障、产业发展、民生服务、安全监管四大方面,增创海洋经济发展新优势,为更高水平的富强滨州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