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威海拓展纤维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正在调试设备。 |
临港区聚焦创新驱动,围绕重点产业领域布局各类企业技术研发创新平台,为碳纤维产业发展提供内生动力
◆导报记者 于慧年 通讯员 姜凌春
在临港区的碳纤维产业园,一条贯穿“装备制造—原丝—碳纤维—织物—预浸料—碳纤维制品—检测分析—回收再利用”的碳纤维全产业链正蓄势崛起。 “链主”领航、延链补链项目“跟跑”,今年以来,聚焦省“十强”产业和全市七大产业集群,临港区将特色产业集群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和强力引擎,在项目支撑、研发支持、生态打造上全面发力,推动以碳纤维产业为代表的整个新材料产业集群蓬勃发展。 数据显示,今年1至9月,临港区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集群产值50.92亿元,金贝壳新材料等18家企业产值增速超过20%,全年产值过亿元企业达到13家以上。 “链主”领头 延链补链项目“跟跑”入园 只有头发丝十分之一粗细,却比钢还硬、比铝还轻,这样的碳纤维,还有一个更加响亮的名字——“黑色黄金”。 来到光威复材全资子公司拓展纤维的生产车间,“黑色黄金”呈现眼前——比头发丝还细的碳纤维在生产线上被抻得笔直,其强度之高可见一斑。“这是T1100,另一个车间里是高模M65J,都采用了碳纤维领域最尖端的技术。”拓展纤维总经理丛宗杰说。 作为国内第一家实现碳纤维产业化的民营企业,拓展纤维凭借多年自主研发实力,接连打破“技术、装备、产品”三重封锁,一举攻克“卡脖子”的碳纤维原丝相关技术难题,形成从前端研发、中端复合材料生产再到后端深度应用的全产业链,改变了碳纤维格局。 依托这一龙头企业,临港区高标准建设碳纤维产业园,并对照省“十强”产业要求确定了“链”式发展思维和产业生态理念,依托光威的强大虹吸效应,吸引全国各地的企业、项目寻觅到空白点“卡位”入链,不断扩充碳纤维的应用领域。 “只要你愿意做碳纤维,我们就能合作。”在光威复材董事长卢钊钧眼里,优势互补、联合攻关是当下产业链发展的常态:随着企业相继“牵手”,要素的聚集将协助产业打开更多下游应用市场“蓝海”,推动产业链横向拓展、纵向扩张,探索更多发展可能性。 “链主”产品种类齐全,各类碳纤维丝束可实现“一站式”购齐,碳纤维复合材料制品项目接连“入位”;“链主”下游应用领域广阔,乐承复材精密模具制造等项目慕名而来……以龙头带中小、以骨干带配套,临港区先后吸引20多个项目延链补链强链,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 金贝壳新材料有限公司的发展,证明了“链式反应”的聚合能力。自入驻产业园后,不出5年,企业生产的造纸用刀已位于国内造纸行业产能榜前列。 为全方位服务产业园区建设发展,临港区还成立了威海临港新材料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厘清碳纤维产业发展方向,系统精准推进延链补链强链工作。公司董事长王战胜介绍,去年以来,产业园配套完善三个碳纤维复材产业化生产区,吸引了碳纤维复合材料预浸及制品项目、碳纤维树脂项目、碳纤维复材高端磨具项目等15个高端产业链项目和1个园区配套绿色能源项目落户,整个产业链条发展更加全面扎实。 研发攻关 多方联合推动技术升级 企业完成产品成分化验需要走多远?在临港区碳纤维产业园,这个距离被缩短到了“触手可及”——有了来自山大、哈工大、北化工等高校研发平台的支持,企业不出园区,便能完成化验全过程。 临港区聚焦创新驱动,围绕重点产业领域布局各类企业技术研发创新平台,为碳纤维产业发展提供内生动力。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临港区省级以上研发平台总数达到37家,这其中碳纤维产业研发创新平台就占据了8家。 作为创新的主体,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企业对研发更是极其看重。作为区域内龙头企业,光威集团每年研发经费投入比例保持在11%以上。 除了科研支持,临港区还从资金方面进一步加大对碳纤维产业的支持力度,通过发放优惠贷款以及指导申报国家级、省级、市级科研创新奖项等,吸纳资金投入,让企业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帮助。 近年来,临港区为碳纤维产业企业争取和发放扶持资金5.3亿元。今年更是出台了《关于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对碳纤维产业集群企业在技术改造、技术创新、企业梯次培育、数字化转型等方面,进一步给与补助支持。 多项技术难关接连攻克,多家企业持续孵化……今年1至9月,临港区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集群产值和利润增速均超过25%,塑造出一个韧性强、活力旺的新材料产业集群。 培植“综合体” 塑造产业集群新优势 眼下,浩然特塑西北角的新厂区建设工作正在收尾。在这里,投资1.4亿元建设的第五代3000吨聚砜生产线建成后,将大大提高生产的自动化水平和安全性,全部投产后,企业销售额将从2亿多元提高到6亿元。 同碳纤维产品在行业中的地位类似,聚砜系列树脂被誉为塑料工业的“金字塔尖”,浩然特塑则成为第一批触碰“金字塔尖”的企业。经过多年研发,该企业已建成国内首条、也是目前唯一一条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千吨级聚砜系列树脂生产线,建起从原材料生产到二次制品研发、生产的产业链条。 “我们正聚力开展500吨医用级聚醚砜原材料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和高性能海水淡化膜专用聚砜树脂研发和产业化项目的研究。”企业负责人介绍,瞄准国际先进技术,拓展特种工程塑料的应用范围,企业将把发展领域拓宽至高端电子、医疗等方面,深耕前沿新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等领域,力争成为工程塑料领域屹立不倒的“小巨人”。 眼下的临港区,正培植起包含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先进高分子产业、功能玻璃产业、高端合金产业和新型建材产业五大板块的产业发展“综合体”,新材料产业初具规模。 晨源高分子在亚洲率先实现树枝状聚合物材料产业化生产,金威化学成为全球最大的紫外线吸收剂和阻燃剂生产企业……越来越多的企业在临港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助推这里的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壮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