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报记者 初磊
12月1日,由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与标普全球共同主办的年度峰会——2022国际能源发展高峰论坛(IEEF)在线上举行。这是2013年以来主办双方的第九次携手。
论坛以“新形势下的能源转型与能源合作”为主题,深度解析国际环境的新变化、新趋势,就能源发展与安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开展国际合作的机遇与挑战进行研讨,邀请国家能源局、能源央企主要负责人、国内知名专家学者、重点资源国驻华大使、外国能源企业高管及驻华代表等展开对话。
“双碳”目标下,如何看待中国能源发展?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市场所所长王利宁围绕三个方面在论坛上进行了分析。
支撑高质量发展的能源需求
当前中国能源消费总体进入中低速增长阶段,从2000-2005年的年均12.2%降至2015-2020年2.8%。2000-2010年间,中国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高达40%,城镇化以每年1.4个百分点快速推进,能源消费年均增长9.4%。
中国城镇化节奏将放缓,第二产业比重将逐步趋稳。中国人口将于2025年前后达峰,城镇化将继续推进,但增速明显放缓,2060年达到78%。中国GDP规模将逐步扩大,2020-2035年间翻一番,2036-2060年间再翻一番。2035年前第二产业比重将略有下降至31%左右,而后趋于稳定。
中国能源需求于2035年前后进入峰值平台期。可持续转型背景下,中国一次能源需求将于2035年前后进入峰值平台期,约43.3亿吨标油(61.8亿吨标煤),而后基本稳定。分领域看,发电等能源转换部门的能源需求占比将持续提升,从2020年的30%提升到2060年的48%。
工业、交通和建筑领域的用能将递次达峰。中国高耗能产品相继达峰下工业用能将于2025-2030年间达峰,约19亿吨标油,而后逐步回落至2060年的11.7亿吨标油,2030-2060年,年均下降1.7%。运输结构优化与交通电动化加快交通用能达峰,2030年达4.8亿吨标油峰值,到2060年降至3.4亿吨标油。电器与制冷用能支撑建筑用能维持高位,2040年达6.8亿吨标油峰值,到2060年降至6.1亿吨标油。
未来各品种能源的发展趋势
一次能源结构将由“一煤独大”转向“多元并存、多能互补。”煤炭占比持续下降,2030年和2060年占比分别降至44.3%和5.8%。2040年前油气占比稳定在25%以上,2060年降至14.2%。非化石能源占比稳步提升,2030年升至25%,2035年前后超过煤炭,2060年达到80%。
展望期内,煤炭在能源系统中的地位不断转变,从2030年前的供应主体,转向2030-2040年间的支撑融合和2050-2060年间的应急兜底保障。2050年前煤炭需求基本平稳,约43亿吨,而后逐步下降至2060年的4亿吨;电煤占比将逐步提升。
新能源汽车加快发展将推动石油功能定位更快转变。中国新能源汽车正步入市场驱动新阶段,预计2025年前、2040年前、2050年前保有量占比先后突破10%、50%和80%,将推动石油需求于2030年前达峰约7.8亿吨,也使得石油作为燃料的利用空间受限。
天然气在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天然气是碳达峰阶段推动经济社会清洁低碳发展的主体能源,是碳中和阶段支撑可再生能源跃升发展的最佳伙伴。2040年前,各领域用气需求均将保持增长,2040年前峰值突破6000亿方,发电用气贡献增量的55%。2040年后,各领域用气需求均回落,2060年降至3700亿方。
非化石能源持续快速增长,逐步成为主体能源。展望期内,非化石能源需求持续较快增长,到2060年达到32.4亿吨标油,年均增速高达4.5%;非化石能源占比提升至80%,年均提升1.6个百分点。分品种看,2060年风电与太阳能需求达到10.2亿和12亿吨标油,展望期年均增长5.9%和7.6%,贡献非化石能源增量的34%和42%。
电力、氢能逐渐成为终端用能主体。可持续转型情景下,终端用能中化石能源占比从2021年的68%降至2060年的22%,其中煤炭占比从2021年的33%降至2060年的3%。
终端用能电气化率从2021年的26%增至2060年的60%,年均增长0.9个百分点;氢能成为终端用能的重要组成部分,2060年占比超过10%。
推动能源转型的关键
持续提升能源供给质量。不同情景下,尽管一次能源需求总量有所差别(峰值水平为42.8亿吨-43.8亿吨标油,2060年为40亿吨-43亿吨标油),但均将维持高位。
需求立足国内资源禀赋,加快构建智慧协同、多能互补、多网融合、多流一体,产消双向灵活响应的智慧能源系统,加大节约集约力度,实现更高水平的能源供需动态平衡。
先立后破,把握好能源转型节奏。碳达峰阶段,能源转型以增量替代为主,总体呈现煤炭平稳、油气放缓、清洁能源(天然气和非化石能源)加快的显著特征,清洁能源贡献增量的88%。碳中和阶段,能源转型以存量调整为主,突出表现为风、光等非水可再生能源对煤炭与石油的替代,化石能源利用规模明显下降。
实现开放条件下的能源安全。不同情景下,中国将持续加大油气勘探开发支持,推动2040年前石油产量稳定在2亿吨,天然气逐步上产至3000亿立方米以上。到2040年,油气进口规模仍维持在3亿吨-5亿吨和2000亿-3000亿立方米高位,立足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持续打造开放条件下的能源安全保障体系。
加强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创新。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有巨大的技术缺口,需围绕“减碳、用碳、替碳、埋碳”集中攻坚一批原始创新和关键技术突破,推进先进可再生能源、新型电力系统、大规模储能、氢能、安全高效核能、绿色高效化石能源开发利用、能源数字化智能化等技术体系不断进步。CCUS技术是实现碳中和的兜底技术,氢能是可再生能源储存和难脱碳领域的重要技术,未来应用空间巨大。
建立转型成本疏导机制。推进能源系统重塑需要持续扩大能源基础设施领域投资,仅电源投资就需保持在年均1万亿-1.5万亿元左右。需不断完善能源市场体系、健全能源价格机制和建立能源转型成本疏导机制,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积极性。
延伸阅读
可再生能源逐步成为全球第一大能源
王利宁认为,不同情景下,全球可再生能源均将迎来快速发展,到2060年需求达到74亿-113亿吨标油,年均提升0.7-1.4个百分点,高于一次能源0.3-0.7个百分点,占一次能源比重达40%-69%。2035年前,油气占一次能源比重保持在50%左右,仍维持主体能源地位,其中石油占比处于26%-27%之间,天然气占比22%-29%之间。可再生能源正迎来快速发展期,有望在2035年到2050年间成为第一大能源。2035年油气占一次能源供应比重将在50%左右,主体地位仍不可动摇。
终端用能电气化持续快速推进。终端用气量将快速提升,预计2060年将达58.6万亿千瓦时至74.1万亿千瓦时,年均增速高达2%至2.7%;相应地终端电气化率将达39.8%-61.8%,年均提高近0.5至1个百分点。全面合作情景下,2060年全球工业、建筑、交通终端电气化率分别提升至50%、81%和49%。
化石能源储量保持增长。过去几十年,全球油气储量保持增长态势,原油储量从1980年的约1000亿吨增至2020年的2470亿吨;天然气储量从1980年的70万亿立方米增至2020年的188万亿立方米。近十年来,石油和天然气储采比总体保持在5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