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报记者 戚晨 见习记者 高梦迪
2022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对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近年来,山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新旧动能转换积厚成势,进一步增强区域发展活力动力,为加快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这是党中央提出‘双碳’战略以来,全国第一个以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战略布局。”在11月6日举行的第五届中国企业论坛报告发布会上,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孙爱军在《山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报告》中发布了山东绿色低碳“家底”及前景展望。他表示,山东将积极探索有利于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形成山东路径,为全国作出示范。
率先探索双碳新模式
节能减排是大势所趋,率先实现零碳有利于在未来的竞争中经得起优胜劣汰的考验;另一方面,零碳蕴含深刻的社会价值,对于企业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也大有助益。
“国舜集团经过多年研发攻关,投资10亿元打造了占地220余亩的工业化钢结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零碳示范园区。”今年8月,国舜集团董事长孙德山在接受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园区建成后将成为城市与工业、城市与生态、城市与农业、城市与生活相融合的打卡地,成为国家零碳园区样板。
“面对污染攻坚,企业需要真正从摆样子到有效和稳定,再到高效和协同,这些都需要技术创新。”孙德山表示,国舜集团率先采用了BOO的商业模式,以“源头减排、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理念,从投资、建设到运营,实现了系统服务,真正让零碳概念深入行业和产业。
同样在今年8月,兴业银行青岛分行创办的首个“双碳”金融文化馆落地开放。兴业银行相关负责人向经济导报记者介绍,作为国内绿色金融的领先者,兴业银行早在2006年便引进战投国际金融公司。十多年来,从节能减排贷款、碳金融、排污权金融、低碳主题信用卡,到率先承诺采纳赤道原则、设立专营机构,再到建立集团化、多层次、综合性的绿色金融产品服务体系,兴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始终走在前列。
“‘双碳’战略下,兴业银行青岛分行依托总行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先发优势和综合金融服务优势,在碳金融、海洋经济等领域先后落地全国首单蓝色债券、全国首单湿地碳汇贷等多笔业务。”该负责人表示,截至2022年上半年,兴业银行已累计为青岛近千户企业提供绿色融资超280亿元,绿色金融的示范引领作用成效显著。
自“双碳”目标提出之后,山东金融业加速补短板、抢机遇,发力碳金融,已有多个“碳中和”债券、碳保险、碳贷款等碳金融产品相继落地。据了解,山东首批碳金融重点项目库今年3月发布,共涵盖420个项目,总投资超2500亿元,涉及融资需求1500亿元。截至目前,金融机构已与420个项目全部对接,已有近70个项目获得授信支持超500亿元。
碳市场将纳入更广范围
双碳目标下的绿色低碳发展最大的推动工具是碳交易。全国碳市场于2021年7月16日正式启动上线交易,首个履约周期于2021年12月31日结束。首个履约周期共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履约完成率达99.5%。在市场交易方面,全国碳市场初期平稳有序开展交易,初步发挥了碳定价的作用。伴随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交易,山东碳市场服务中心在济南同步启动。
山东碳市场服务中心的辐射范围、功能定位十分广泛。全国碳交易综合性服务、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低碳技术及成果转化……山东碳市场服务中心总经理郑静接受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介绍,该中心可以提供城市达峰的规划、实施路径与解决方案,以专业的碳技术推动城市碳发展。
“目前我国碳交易市场交易率较低,是由于进入碳市场的只有电力一个行业。只有较多行业进入,才能增加减排企业成本间的差异,提升市场交易活跃度。”山东维尔嘉禾新能源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顾铭海接受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根据《关于做好2022年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管理相关重点工作的通知》,生态环境部正在研究制定全国碳市场第二个履约周期的配额分配方案。下一步,山东应积极按照方案,扩大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丰富交易主体、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推动“双碳”工作高效高质发展。
总体看,全国碳市场基本框架初步建立,促进企业减排温室气体和加快绿色低碳转型的作用初步显现,有效发挥了碳定价功能。但相比国际上成熟的市场环境,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尚在起步阶段。
一位绿色金融业从业者认为,目前金融机构尚不可直接参与碳市场交易,并且碳期货等碳金融衍生品还尚未推出,金融机构碳金融产品创新的方式比较有限,这些问题将在下一步得到改善,尤其是各高污染行业将逐步纳入全国碳交易市场。
绿色制造提速普及
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2022年,明水经开区新建企业环评率达100%,园区绿化覆盖率达40%;工业固体废物利用率达到96%,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0%以上。据介绍,明水经开区已建成了中国重汽济南动力等一批循环经济企业和圣泉集团、安莉芳、伊莱特等一批绿色工厂。
“对于中国重汽而言,在企业面临着较大的能源资源和环境排放压力下,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实现园区绿色转型升级,有利于提升园区整体的环境,有利于促进使用清洁能源,并实现余热余压的综合利用。”中国重汽集团率先意识到了绿色转型发展的必要性,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园区绿色转型升级是国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举措,也是我们汽车制造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近年来,山东省高度重视制造业绿色发展,出台了《加快绿色制造体系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截至目前,山东省列入工信部绿色制造名单的项目有567个,其中绿色工厂223家,数量居全国第二位。加快建设绿色制造体系,聚焦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等重点内容,大力发展资源循环利用和绿色制造,山东发力推进绿色工厂建设,在全国率先制定实施绿色制造体系评价地方标准。
转型升级的大趋势下,明水经开区成为黄河流域产业转型及山东省内的先行者并非偶然。坐落于济南章丘的明水经开区,东连淄博、南依泰山、北临黄河,是黄河下游流域沿黄工业园区之一。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生态问题较为突出,保护黄河流域生态已是沿黄地区多年来的普遍共识。
山东大学黄河国家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余东华表示,在众多举措中,推动产业生态化转型被认为是保护和改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
在黄河流域,绿色工厂、工业园区将更加普遍。12月12日,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等四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深入推进黄河流域工业绿色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黄河流域工业绿色发展水平要明显提升,产业结构和布局要更加合理;要在黄河流域创建60家节水标杆企业、30家节水标杆园区,遴选20家水效领跑者企业、10家水效领跑者园区。
数字化迭代提升
进入2021年以后,随着经济复苏进程持续进行,旅游、餐饮、交通业等行业逐步复苏。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数字化消费行为的转变已经深入人心,住宿餐饮、旅游等传统线下场景产业将更积极地运用数字科技,走线上线下融合化、绿色化的发展之路,实现相应资源要素、产业链的优化调整与迭代提升。
12月21日,经济导报记者连线采访山东产研院数字经济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博正战略研究院学术院长许余洁,他认为,数字化有望进一步助力产业形态重构,形成新的产业生态圈。新形势下,数字化开始助力传统产业实现相应资源要素、产业链的优化调整与迭代提升,推动产业形态重构,形成新的产业生态圈,为加快经济复苏和实现可持续经济增长提供了一种优化可能。
整体来看,近年来,山东省的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持续走强,特别是在软件业务、工业互联网平台、电子信息制造业、大数据产业等领域具有明显优势。2022年山东16市数字经济发展活跃度指数榜单中,威海数字产业集聚度排到了第3位,仅次于济南和青岛。据了解,威海电子信息产业已形成高端打印及扫描设备、高端电子元器件、网络安全和工业互联网四大板块,拥有相关企业543家。威海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年均增速为17%,产业集群集聚度高达92%,集聚了美国惠普、美国捷普、台湾富士康、联想图像等6家世界500强企业及9家过亿美元的全球打印机顶尖整机和配套企业,集聚了120多家上下游产业链企业。到2025年,世界上每3台打印机,将有1台出自威海。威海将成为“全球打印机之都”,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
“用数字化推动产业升级,形成产业集聚和迭代,山东打造全国数字产业创新发展集聚区、产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新高地,产业集聚效应凸显。山东省突出之处在于产业集聚。目前,省内已经形成了若干具有产业特色的集聚地。”许余洁建议,下一步山东可重点打造四大数字经济产业集群:第一,以济南为引领,打造山东软件产业集群;第二,以青岛和烟台为引领,打造山东工业互联网产业集群;第三,以烟台和潍坊为引领,打造山东数字农业产业集群;第四,以威海为引领,打造山东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集群,从而助力山东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通过数字化转型,可有效整合产业链供应链,构建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创新联合体、“点”“链”“群”相融合的产业集群、全链条和全流程的数字化生态圈,实现全链绿色化和低碳化,为未来绿色低碳生态圈、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重视碳达峰时间点和峰值研究
山东省智库决策咨询专家、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二级研究员周勇长期从事低碳发展研究,12月21日,他在接受经济导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承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平衡这两个目标对经济增速的不同影响或要求,他认为,2029年将是碳达峰的合理时间点,这种选择有助于中国负重跳过中等收入陷阱。“山东省产业结构和全国类似,正常情况下,应该是同步达峰。而山东省2035年实现强省目标对应的人均收入水平,肯定高于全国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时的人均收入水平。因此,山东省需要更高的经济增速,这意味碳达峰时间点有可能更靠后,或必须采取更积极有效的保持一定速度的绿色低碳战略。”周勇建议,山东省需进一步理清思路,与全国同步于2029年实现碳达峰,并确保经济增速高于全国水平。
周勇认为,针对2029年这个时间节点,第一应从未来发展权的角度,评估和反思能源环境政策措施执行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尤其应避免类似直接给企业下达各类能源环境控制指标的过度行政手段,对经济发展造成不应有的巨大损害。应更多地使用市场手段,如碳排放权交易、用能权交易、排污权交易、用水权交易等措施。第二,应根据省情特点争取国家给与更宽松的能源环境类控制指标,最大程度减少其对山东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周勇举例说,针对2021年出现运动式减碳和20多个省市大面积“拉闸限电”,国家发改委及时修改了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的“一年一考核”的“新措施”,恢复为5年规划期末考核,还要留有弹性。可见,国家指标的下达,也是遵循实事求是和不断完善原则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山东抢抓政策机遇,为山东省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和产业化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目前,山东共批准建设资源环境、生态修复等方向省级重点实验室21家、省级技术创新中心5家;支持财政资金1.08亿元实施碳达峰碳中和重大科技示范工程。山东省科学技术厅社会发展科技处处长李连文表示,围绕着钢铁、煤炭、化工以及纺织等行业,布局实施一批碳中和碳达峰和绿色低碳发展的重大科技创新示范工程,把多年来凝练和推广实施取得的一系列成果,在山东进行推广应用。
周勇表示,根据历史经验,山东需要防止脱离省情特点的过度行政手段,务必防止提出或延续一些不合理措施造成的事实上的过早碳达峰时间点,以及低于正常水平的峰值。同时,也必须清楚知道自身应该何时达峰,并保持合理的峰值,寻出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更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