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报记者 杜杨
最新数据显示,山东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已经达到28.3%,实现了近十年来的首次回升。
近日,山东提出力争到2025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将达到30%左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2.2%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0%左右,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达到10%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耗较2020年降低17%左右等目标,制造业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并初步建成先进制造业强省。
经济导报记者盘点发现,山东在建设制造业强省方面一直在行动,今年更是在技改升级、绿色化转型、智能化改造、“转型特新”中小企业培育等方面建树颇多;未来三年,山东还将围绕“破三难、优四产、促五化”的“345”推进思路,全力促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生态化发展。
技改升级:
传统产业有了新动能
12月8日,青岛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科技创新大会,会上宣读了《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2021年度青岛市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即发集团的“聚酯筒子纱超临界CO2流体无水染色工艺与关键部件研究及产业化示范项目”荣获一等奖。
众所周知,技术改造是实现技术进步、提高生产效率、推进节能降碳的重要途径。这对于传统行业意义重大,比如传统的纺织行业就是耗水大户,在其印染环节,通常染色1吨布就要用100吨水。
根据《全省企业技术改造升级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山东将目标指向了传统行业,“一业一策”推动钢铁、化工、有色、建材、纺织、轻工等一批重点传统行业改造提升。
而无水印染一旦实现产业化,对于纺织业这样的传统行业来说,无疑是一次成功的技改升级。
近年来,山东坚持把技术改造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总引擎”、新旧动能转换的“主阵地”,聚焦项目载体,放大政策效应,着力扩大有效投资。今年1-10月份,全省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7.3%;滚动实施投资500万元以上的技改项目11621个。省级层面实施的1067个导向目录重点项目,已开工1054个,完成投资1001.3亿元、完成全年进度的86.9%。此外,今年已安排2.34亿元资金,支持实施技术改造设备奖补、重大技术改造贷款贴息项目451个,争取国家产业基础再造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6.74亿元。
在即发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杨为东看来,现代轻工纺织业的科技含量更高,对技改升级更为迫切,而一旦实现了升级,其利润率也更高。他以“超临界CO2流体无水染色工艺”的产业化应用为例,“时尚是服装的卖点,无污染、零碳排的科技含量,也可以是服装的卖点。”
所以他认为,未来像纺织印染这样的传统优势产业,就应该通过技改做精做强,并向着产业链中高端迈进。
绿色转型:
新老绿色工厂遍地开花
2022年8月,山东省工信厅发布《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2022年省级绿色工厂名单的公示》,威海光威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入选。
这已经不是光威复材首次尝试绿色转型了:2019年,工信部公布了第四批绿色制造名单,光威复材全资子公司威海拓展纤维有限公司便位列其中。
制造业绿色发展是解决国家资源和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任务,也是行业实现绿色发展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山东高度重视制造业绿色发展,出台了《加快绿色制造体系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引导绿色管理、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
对于企业来说,绿色转型也确实带来了全新的发展动能。光威复材方面表示,在整个碳纤维产业链上,就存在资源循环利用和节能减排等技术难题。所以企业的绿色转型,不仅是社会责任的体现,更是攻克技术难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2019年,光威复材引进建设光伏发电系统,产生清洁电力930多万千瓦时。到了2021年,光伏发电系统共发电约1480余万千瓦时,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4470吨。
截至目前,山东列入工信部绿色制造名单的项目有567个,其中绿色工厂223家,数量居全国第二位,绿色设计产品313种、绿色工业园区13个、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8家。此外,还开展省级绿色工厂建设,目前已创建2批202家省级绿色工厂。全省大部分市也逐步开展了市级绿色工厂建设,初步形成了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国家、省、市多层次、梯级推进格局。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最新数据,今年以来我国单位GDP能耗持续下降,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超过2.3%。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工业企业的绿色化改造加速推进,钢铁、石化化工、纺织等重点用能行业能效水平大幅提升。
下一步,山东重点进行“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大力开发绿色产品”“高质量建设绿色工厂”“持续打造绿色工业园区”“加快建立绿色供应链”五个方面的工作,不仅要聚焦碳纤维这样的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领域,打造新技术应用场景,构建新产业发展生态,塑强绿色制造新优势,还要出台全省工业领域和钢铁、建材、有色金属、石化化工等重点行业碳达峰工作方案,构建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格局。
数字化改造:
赋能自身,赋能产业
在山东泰山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泰山钢铁”)的生产现场,无论是在主要生产单位还是辅助生产单位,无论是高炉车间还是转炉车间、轧钢车间,都有一个共同点:现场几乎看不见操作人员,曾经与高温、粉尘、噪音为伍的钢铁工人,现如今都坐在了现代化智能生产操控中心,通过电脑实时掌握现场、遥控现场。
这样的工作场景是泰山钢铁推进企业数字化建设的成果之一。近年来,泰山钢铁加快推进有线和5G网络全覆盖:光缆敷设12千米,万兆互联;在厂区建设了5G基站,实现了5G信号全覆盖,为智能视频传输、数据采集、远程操控搭好了路。
有网络硬件做基础,泰山钢铁对内实施了产线数字化设备改造:引进了国内外先进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实现了生产过程集中监控、自动操作,数据自动传输、优化分析。在一些环境差、重复劳动的区域推行机器代人;智能化设备诊断系统代替人工点巡检,建成了泰山钢铁云系统,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能随时办理业务。
上述案例,正是山东深化数字赋能增效、加快制造业智能化改造的具体体现之一。近年来,山东立足制造业大省和数字经济强省“双优势”,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2022年,先后印发实施《山东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山东半岛工业互联网示范区建设规划》等政策文件,推进数字化转型。
除了顶层设计,山东还建强网络设施:开通超过16万个5G站点;建设运营标识解析二级节点38个、接入国家顶级节点19个;推动完成5600公里确定性骨干网络2.0建设升级。建立工业互联网平台培优机制:构建形成4个“双跨”平台、18个特色专业型平台、155个重点省级平台的一流平台体系,累计承载工业App超4万个,形成1300多个系统解决方案,服务全省50多万家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
目前,山东已培育省级试点示范项目700多个,入选国家级“数字领航”企业4个、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平台赋能数字化转型试点4个、平台创新领航应用案例23个,均居全国第一。全省两化融合发展指数116.1、工业云平台应用率62.3%等多个制造业数字化指标,均居全国前三。产业数字化指数达到80.3,居全国首位。
“专精特新”:
7万家企业做后备力量
7月23日,山东省工信厅公布了2022年度山东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名录,山东宝光电器有限公司位列其中。
就在十几年前,宝光电器还是一家“前店后厂”的小微企业,主营业务是常见的低压开关;现在的宝光电器,则是一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主要生产高、低压成套系列配电柜,集生产、销售、工程安装为一体,并且在2021年,营业额突破了1亿元。
是什么让一家“前店后厂”的小微企业,在十几年内成长为一家业内知名的“专精特新”企业?公司负责人王贤对经济导报记者坦言,正是因为山东为优质中小企业,尤其是“专精特新”企业,量身打造了合理的梯度培育,“各级出台的扶持政策,就是一条为企业发出的动员令和路线图。”他说。
2018年底,工信部印发《关于开展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工作的通知》,“专精特新”的概念开始深入人心;随后,山东打造了一大批在细分领域掌握独门绝技的“单打冠军”和“配套专家”。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培育有效期内“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777家,其中756家被工业和信息化部认定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92家企业被确定为中央财政重点支持的“小巨人”企业。
到了今年10月底,山东省印发了《山东省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实施细则》,提出了优质中小企业的三个梯度,明确了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评价或认定标准,确定了“十四五”期间在全省推动培育7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1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0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工作目标。
此外,《山东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实施细则》和《山东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省级财政资金股权投资实施细则》,明确提出对全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贷款实施风险补偿,保证了融资渠道。
经济导报记者还留意到,在工信部累计公布的前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已经有超过85家企业在科创板上市,占科创板上市公司总数的26%;山东省共计368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已有26家企业登陆新三板,15家企业登陆A股市场。从上市板块来看,6家在创业板上市,6家在主板上市,3家在科创板上市。而在北交所,各地方“小巨人”企业一直是冲刺IPO的常客;北交所“预备队”中也不乏国家级“小巨人”或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