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退耕还湿、退养还滩,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恢复湿地233平方公里,野生动物1630种,鸟类由建区之初的187种增至现在的371种 ◆记者 李志海 通讯员 任强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植物分别增加到1630种、685种; 近5年累计恢复湿地233平方公里; 荣获“2021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等称号; …… 生物多样性使地球充满生机,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近年来,随着东营市对生态保护力度的加大,黄河三角洲的生物多样性愈加丰富,生态系统更加健康。 构建稳定高效的 自然生态系统 东营市积极推进黄河口国家公园建设工作,目前已全部完成各项创建任务。 按照生态系统完整、物种栖息地相连、保护管理统一的原则,整合优化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8处自然保护地,确定黄河口国家公园范围(总面积3522.91平方公里,其中核心保护区1841.03平方公里,一般控制区1681.88平方公里),高质量建设我国首个陆海统筹型国家公园,打造世界陆海统筹型自然保护的典范。 “建设黄河口国家公园,对黄河三角洲现有各类自然保护地进行整合和归并优化,以典型湿地生态系统原真性和完整性、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国际候鸟迁徙通道和三角洲沉积构造保护为基础,以退化湿地生态修复和陆海环境综合治理为重点。”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中心负责人周立城说,“通过逐步推动国家公园建设,加强栖息地保护,能够有效提高生物多样性。” 打造生物共同家园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天然物种库”,也是东营的优势自然资源,独特的地标生态特色。但由于成陆时间短,生态系统脆弱,极易发生退化,加之受黄河口来水来沙条件变化、外来物种入侵等影响,东营市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着严峻挑战。 近年来,该市持续推进湿地保护与修复,促进湿地生态系统健康,为保护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留足生存空间。 为构建起湿地生态系统,东营市积极推进城市湿地及绿化项目。通过退耕还湿、退养还滩,自然保护区恢复湿地233平方公里,实施了总投资10.76亿元的16个湿地修复项目,探索形成了以水系连通为主的河流沼泽湿地修复、以营造植被生长条件为主的近海与海岸湿地修复等“黄河口湿地修复模式”。 “当人类友好保护自然时,自然的回报是慷慨的。”这句话在东营得到了印证。 在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20年3月份发现火烈鸟;2020年12月份发现白鹈鹕;2021年8月份发现国际极危物种勺嘴鹬。截至目前,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1630种,鸟类由建区之初的187种增至现在的371种。 在城区,野鸭、白鹭等非常常见。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的生活区域已经超出了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范围,在城区筑巢、繁衍,其中距离城区最近的一巢是在市图书馆南侧一处高压输电塔架上。 统筹促进生态系统健康 近年来,东营市在全市中小学开展了未成年人生态道德教育活动,把生态道德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业余活动。通过生态道德教育,引导带动东营全社会树立起“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理念。 不仅如此,在东营市138公里的沿黄生态带、412公里的滨海生态带、140处城市湿地上,共有“生态警长”182名,他们共同守护着黄河入海口的生态安全,筑牢服务保障“湿水林田湖草”一体的生态安全屏障,为生物多样性保驾护航,全力锻造守护黄河入海口生态文明的“新利剑”。 东营市检察院通过建立“打击刑事犯罪+履行公益诉讼职责+发挥法律监督职能+运用预防宣传手段”的办案模式,充分运用刑事和公益诉讼手段,严厉打击破坏自然资源犯罪,切实保护生物多样性。 一个天蓝海碧、林深草茂、万鸟齐飞的美丽画卷正在东营徐徐展开。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道路上,东营市将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保护优先、绿色发展,谱就一曲“绿水青山万物生”的和谐欢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