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元春 通讯员 代福永
6月21日,滨州市政府新闻办召开国网滨州供电公司“电力促经济、同舟保发展”暨迎峰度夏新闻发布会。当前,是一年电力负荷的最高峰,为确保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生活用电,国网滨州供电公司出台了十项举措确保电网平稳保供度夏。
加大电网投入,确保电力供应安全
为夯实度夏度汛基础,国网滨州供电公司不断加强设备运维,全市220千伏变电站智能巡视及110千伏以上线路可视化实现全覆盖,在全省率先开展配网无人机规模化自主巡检;自动化标准化配置率提升至100%;深化台区停电“红色管控”,供电可靠性指标保持全省前列。
按照“一户一案”原则,精心编制45家重要用户应急处置预案,不断提升事故处置能力,并密切跟踪天气和负荷变化、电煤供应、新能源发电等情况,精准开展负荷预测和运行方式分析,度夏前已完成21项重载设备治理,全面整改682项安全隐患。
树牢“让电等发展”的先行意识,高效推进220千伏蒲台、安姜输变电等重点工程,促进电网补强项目加快落地,满足邹平、博兴等县域负荷快速增长的需要;严格落实质量通病防治、标准工艺应用、强制性条文执行等措施要求,全面提升17项在建工程施工质量,建好智能电网,提高供电可靠性;着力推动电网建设由传统模式向绿色建造转型升级,统筹策划220千伏支脉站绿色建造创优方案,打造输变电标杆工程,突出“四节一环保”,推动电网绿色发展。
发挥投资拉动作用,坚持“能纳尽纳”,全年纳统金额超10亿元;优化电网投资方向,将电网规划全面纳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确保电网与城市发展协调统一;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带动滨州能源产业链协同发展;全力畅通供应链,确保采购“不断档”、合同“不断签”、付款“不断线”,按照合约及时支付供应商账款,减少产业链相关企业资金占用。
“宜商三电”助企纾困解难,助农稳定增收
为减轻企业经营压力,国网滨州供电公司放宽基本电费计收方式,变更周期和暂停、减容期限的限制;创新“电力+金融”服务模式,推出“电e贷”等产品,将企业融资需求与金融机构有效衔接,帮助企业解决融资交费难题。目前,已为全市25家企业提供融资服务,金额达2243万元。
此外,该公司畅通接电全流程管控链条,常态开展客户“零证办电”,推出7类、17项“免提交证照”证明清单,推行电力业务“网上办、掌上办、指尖办”,低压非居民客户办电时间不超6个工作日;提供“供电+能效”服务,帮助企业改善用能方式、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开展配网全电压等级不停电作业,推行核心区“全业务不停电”;建立“四个一”服务机制,为省市重点项目用电“三级包保”,提供“一对一”上门服务,及时满足客户用电需求,近期还在全省率先推出了居民充电桩报装“无证明”“共享办”等办电新模式。
记者获悉,国网滨州供电公司持续做好增值服务, “全链条”保障2914户光伏扶贫电站高效运营,全力配合实施全市扶持村集体经济增收项目,保障脱贫群众持续稳定收益。深度实施消费帮扶行动,精选本地28种特色优质农产品,上线山东电力“21°商城”电商平台,助力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开展光伏捐赠、电力爱心超市、彩虹驿站建设,打造政企共建乡村振兴示范点;开展“三线融合”村容村貌改造,推广乡村电气化项目,引导用能低碳化、智慧化。
推进数字转型,打造绿能发展“智慧电网”
近年来,国网滨州供电公司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打造智能、开放、友好、互动的智慧电网,全力服务国网海上风电并网检测中心建设,打造滨州新能源发展新高地。对接跟进盐碱滩涂地风光储一体化基地开发,服务5个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做到“应接尽接”,推动“十四五”新能源装机规模达到1000万千瓦以上;深化应用“新能源云”“网上国网”平台,构建新能源并网全流程、数字化服务体系,提供“一站式、保姆式”线上并网服务,推进新能源配套接网工程与本体项目同步投产,减轻新能源企业投资压力。
全面加强绿电及碳交易辅助服务,开展电力辅助服务市场交易代理、碳排放权交易代理等业务,为客户创造增值收益;优化充换电设施布局,提升充电服务质量,全力保障政府、医院、物流等关键充电站服务能力。2022年已投资建设充电站49座,充电桩525台,年充电电量突破1200万千瓦时,实现6个以上乡镇充电服务延伸。
为更好助力富强滨州建设,推进数字转型,今后,国网滨州供电公司将继续做强“电力库”平台,深化“双碳大脑”“‘电+税’融合分析”等大数据产品应用,助力全市低碳转型;做强滨州能源大数据中心,落实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方案,探索园区级能源管理模式,加快释放大数据价值;做优“区块链+能源”试点,运用区块链技术,促进源网荷储协调互动,推动分布式新能源通过聚合方式参与绿电交易,助力全市能源结构转型。
搭建沟通平台,促进保供信息公开,实时发布停电预警、抢修进度、复电通知等信息;定期组织开展“走进国家电网”活动,实地检查和监督电力服务,提升电力服务的透明度;结合夏季用电特征,开展安全用电进企业、进社区等活动,线上、线下多种形式科普用电常识,提升全社会安全用电水平,在全社会营造全民科学用电、节约用电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