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报记者 戴岳
7月11日晚间,海底捞发布公告宣布,正考虑将Super Hi International Holding Ltd(下称“Super Hi”)的股份进行实物分派方式分拆,拟以介绍上市方式于港交所主板单独上市。
业内人士分析,海底捞此次选择“实物分派+介绍上市”的方式,或许是为了更快速登陆资本市场,如若分拆海外业务单独上市成功,对于海底捞股东来说是好事。
不过,2021年海底捞经历了上市以来的第一次亏损,如何“扭亏为盈”是摆在它面前的重大课题。
海外业务拟分拆上市
海底捞在7月11日的公告中指出,董事会认为符合公司及其股东的整体利益,这样可使Super Hi的业务,及本集团的其余业务在其各自的地域范围内获得更好的发展,并在一个独立的上市平台上产生未来的增值收益。而且,海底捞分拆计划采用“实物分派+介绍上市”的方式,介绍上市方式不涉及直接融资。
资深投行人士张然对经济导报记者表示,分拆上市是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之一。当前海外市场和国内市场的差异性正在凸显,海底捞分拆海外业务上市或许有吸引投资者的可能性。
13日,经济导报记者就海底捞分拆上市计划及其海外门店经营状况采访海底捞方面,不过,截至发稿尚未收到其回复。
对于海外业务分拆上市计划,海底捞方面在7月11日的公告中表示,截至公告日期,海底捞尚未向联交所提出Super Hi股份的上市申请,而建议分拆也未实现。如建议分拆得以进行,公司将在适当时候或根据联交所证券上市规则的要求刊发进一步公告,以向其股东及潜在投资者通报最新进展。
“以‘实物分派’进行分拆,就是直接将股份分给海底捞现有股东,这可以回馈现有股东,有点向股东进行了一次‘特别派息’的意思,对于海底捞股东来说是好事。”张然表示。
闭店节流还是开店扩张?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上半年还盈利9400万元的海底捞,却在2021年全年亏损了41.6亿元。这个亏损相当于2018年到2020年三年的利润。
财报显示,2021年海底捞实现收入411.1亿元,同比2020年增长43.7%;亏损41.63亿元。
其中由于2021年闭店计划处置长期资产的一次性损失、减值损失,以及管理层采取审慎态度计提的减值损失超过36.5亿元。此前,海底捞开店速度有多“猛”呢?
数据显示,从2017年到2021年6月30日,海底捞的总门店数量从273家,跃升至1597家。在媒体采访中,张勇曾坦言,在2021年1月就感受到了拓店带来的危机。
经济导报记者注意到,2021年海底捞调整了扩张策略,关闭部分餐厅并计划适当减少未来资金投资。海底捞称之为“啄木鸟计划”,主要是关停部分门店、持续推进和打磨门店管理体系、重建和加强职能部门以及强调企业文化、完善员工培训等举措。根据财报,截至2021年底,海底捞因啄木鸟计划关店260家,占全年关店总数的94%。
不过,在闭店之外,海底捞也没有停止开新店的脚步。2021年,海底捞新开餐厅421家,如果扣掉关闭的276家,一年净增145家。截至年底,海底捞全球门店达1443家。
就今年的数据看,浙商证券在研报中预测,6月26日,公司一至三线城市门店数量(不包含存续但停业的门店)分别较21H2财报数据再下降27家、14家、51家,下降比例分别为10.9%、2.68%、9.12%。预计海底捞优化门店的效果将在22H2开始逐步体现,并传导至利润率,达到降本增效的效果。
海底捞面对的挑战
事实上,海底捞面临的挑战也来自日渐衰退的进店消费人数、翻台率和顾客人均消费金额。
“以前经常去海底捞排队,现在确实很久没有去过了。”济南市民刘莹告诉经济导报记者,感觉海底捞对自己的吸引力变小了,产品较为单一,其他的火锅品牌层出不穷,“想不起来去海底捞。”
如何继续吸引年轻人进店消费,将是海底捞真正的长期挑战。
数据显示,2018年,海底捞整体翻台率保持在5次/天,2020年降至3.5次/天,2021年为3.0次/天。顾客人均消费从2020年的人民币110.1元下降至2021年的人民币104.7元。
海底捞在年报中还特别提及了它的副牌餐厅。此前,受到疫情困扰后,海底捞尝试通过孵化子品牌来对冲负面影响,陆续推出秦小贤、捞派有面儿、十八汆、佰麸私房面、孟小将、骆大嫂、饭饭林、制茶乐园、乔乔的粉、苗师兄鲜炒鸡等多个子品牌。然而,这些子品牌并未给海底捞带来多少收入。财报显示,海底捞2021年营收中,餐厅收入的占比仍然高达96%,副牌对于海底捞整体业绩的拉动情况仍然有限。
那么,海底捞针对2021年亏损41.63亿元、关店276家、指标翻台率连续下滑等情况,将采取什么举措呢?经济导报记者采访了海底捞方面,截至发稿未得到对方回复。
不过,经济导报记者了解到,从2022年元旦起,海底捞改变以往单品单店零散上新、区域逐步推广至全国的做法,从全国、区域双体系推进产品上新,从锅底、菜品、小吃及体验等全方位的创新,且保持全国至少一年两次的上新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