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杨琼 通讯员 董高峰 李梦洁
今年以来,滨州市滨城区市西街道坚持党建引领,积极探索“1+1+N”工作模式,深入推进以社区为平台、以社会组织为载体、以社会工作者为支撑、以社区志愿者为辅助、以社会慈善资源为补充的“五社联动”助残综合服务体系,助残疾群体共享美好生活。
“1”需求为轴,带动助残服务“有声有色”
智力精神类共186人、肢体残疾类共506人、视力听力言语残疾类共122人、多重残疾类共92人……这份市西辖区残疾群体台账,是市西街道22个社区180名驻站社工带领志愿者逐户探访,推行“敲开家门、服务上门、政策进门、打开心门、找准窍门、聆听心声”“五门一声”工作法得出的数据。
为残疾群体提供个性化、专业化服务,掌握每位残疾家庭的精准需求是前提。市西街道以残疾群体实际需求为轴,依托滨城区志愿者学院对助残志愿团队进行专题培训,深入残疾群体家中,对群众的需求进行现场评估,并根据残疾群体类型建立起四色管理台账。同时,梳理形成了需求、资源、项目、责任“四项清单”,实施“量体裁衣建档立卡”式精准服务,让每位服务对象,都能享受到政策,感受到关爱。截至目前,已为100余名残疾家庭提供了包括心理慰藉、辅助就业、康复训练等多项精准服务。
“1”社工为线,串起助残项目“支持实体”
以驻社区社工为线,市西街道发挥社工的专业支撑优势,与社区志愿者形成嵌合式联动模式。在街道实施的贫困重度残疾人照护、精神障碍社区康复和康复辅助器具社区租赁等服务项目中,街道引入5家专业助残社工组织,联合社区志愿者组织开展个案、小组、社区助残活动200余次,成为助残终端服务的送达者。
街道依托“如北辰”“海燕社工”等部分社会组织负责人身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优势,在社区开办了“社会组织+两代表一委员”助残特色工作室,通过采取“双向、三方、六步”工作法,有计划的开展“星空家园德暖工作室”等12个特色助残项目。街道定期召开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区社会组织等参加的联席会议,定期开展共办活动,就近服务、就近发挥作用,建立起覆盖全域的助残实体工作群。
同时,街道深入挖掘社区慈善资源,培育骨干志愿者,让社工在心理咨询、职业康复、社区微工厂、直播带货等面向残疾群体的微公益项目中唱主角,担重任。让社工成为实现残疾群体需求与各类资源的有效衔接,为残疾人打造家门口的“温馨港湾”。
“N”资源为拳,汇聚助残工作“八方合力”
市西街道以社区为平台,通过社工链接起残疾人两项补贴发放、困难残疾群体救助等各类政策资源;链接社区社会组织20余家,为残疾群体提供就业、康复、教育等多项资源;链接社区志愿者,成立131支社区助残志愿服务团队,为残疾群体提供助餐、助洁、助急、助医等多样化服务;链接慈善资源,推行“善行市西”项目和设立22只社区基金,共募集善款50余万元,为各项助残活动的开展提供资金和物质保障,利用慈善基金建立起“汝忆爱”家乡助残直播平台,开展“锄禾农疗坊”等助残项目6个,开办社区“微工厂”为77个残疾家庭提供灵活就业机会,就业覆盖率达80%以上。
“五社联动”充分利用社区的组织优势、社会组织的参与优势,社会工作者的专业优势、社区志愿者的协同优势、社会慈善资源的平台优势,协调社会各界共同解决社区问题、满足社会需求为使命,实现社会公众服务多元化、公益服务常态化、便民服务长效化的基层社会服务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