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环翠区正推动传统制造迈向“智造”,加速制造业实现数字产业化。 |
10年间,从小渔港到科技湾区,从制造到“智”造,环翠区海洋产业和制造业发展成绩斐然,实现了量的稳步增长和质的显著提升,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打造高质量发展“蓝色引擎” 海洋是威海最大的特色、优势和潜力所在。作为中心城区,环翠区拥有约43公里长的海岸线。如何在这条“线”上做文章?环翠区用10年时间讲述了一个小渔港“变形记”的故事。 “以前,远遥就是一个普通的小渔港,随着海洋强国、海洋强市、海洋强区等战略的实施,我们对其进行科技赋能,引进了海洋智能装备和电子信息相关的企业将近30家。”环翠区海洋发展局行业发展科科长施坤涛介绍,“现在我们正在加快推进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建设,培育海洋经济新动能,带动海洋强区建设实现新突破。” 智真(威海)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团队经常在试验场做水下机器人海底定高等模拟实验,公司总经理韩锦亮对试验场赞不绝口。“正因为有了如此优越的科研环境,我们这3年来形成了42项知识产权,去年获得了高新技术企业称号,一些标准的商业化产品已经推向了市场。”韩锦亮说。 自2021年威海市首个“国字号”海洋综合试验场落户远遥浅海科技湾区以来,锚定“向科技创新要动能”这个牛鼻子,湾区加速起势,一批涉海创新企业、科研孵化器等纷纷在环翠海岸线上“安家”。有了良好的科研环境和贴心的服务,入驻企业的研发效率大大提升,“一张蓝图”到“蓝色硅谷”的转变正在加速实现。 威海因海而生、靠海而兴,也必将向海图强。如今,海洋智能装备研究中心、威海激光通信先进技术研究院、蓝科大厦、蓝贝海洋科学中心的建设,串起了一条“创新链”,撬动了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无限潜能。环翠海洋产业也实现了由粗放发展、附加值低的海洋一产为主,向海洋渔业、海洋先进制造业、海洋高端服务业并驾齐驱的产业体系转变。 制造业以“智”取胜 走进宝威科技智能工厂,一排排织布机以统一的节奏快速转动,形形色色的机械手不知疲倦地摆动,机器人灵活地绕过障碍,把物料精准“卡”在传送带上…… “这是全行业首个‘5G+工业互联网’智能工厂,也叫‘黑灯工厂’。依托5G技术、数字孪生、工业物联网、AI智能研判系统建立起‘智能生态’,工厂可以像人一样分析、研判,‘指挥’设备时刻优化、不断成长。在这个工厂里,从物料进厂到成品出厂,全流程不需要一个人。”威海宝威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姜波指着生产线介绍,自己多年的“梦工厂”成为了现实。 在“黑灯工厂”,碳纤维产品数字化生产管控一体化示范线,基本上覆盖了全部工序的设备和数据采集连接,实现了从上线生产、贴码到包装入库的全自动化,产能和效率得到极大提高,也因此获批工信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 近年来,面对新旧动能转换新形势、新机遇,环翠区坚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抢抓数字经济窗口机遇期,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工业互联网平台为关键支撑,利用大数据、5G、区块链等新技术,对制造业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改造,推动传统制造迈向“智造”,加速制造业实现数字产业化。 “环翠区于2021年1月在全市率先出台了《环翠区推进工业互联网加快发展实施方案》,全面提升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环翠区工业和信息化局信息产业科科员张伟介绍,2021年以来,环翠区企业“两提升、三降低”步伐显著加快,规模以上企业应用信息技术的比例达到80%以上,“两化融合”工业应用指数位居全市第一。 三角轮胎基于研产销工业互联网平台的质量全维度智能管控集成创新解决方案项目,获批国家级产业互联网平台示范项目,实现了从生产制造、仓储物流、销售服务的全流程管控;广泰空港NSIMCLoud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项目,实现了创新、设计、生产、配套、服务等空港装备上下游产业链各个环节的贯通,推动了资源整合优化…… 一个个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的落地,推动重点企业、骨干龙头企业将自我发展模式反哺同行业企业,从产业数字化走向数字产业化,见证着环翠区制造业的“脱胎换骨”。 2012年至2021年,环翠区工业增加值由64.15亿元增至134.24亿元,实现翻倍增长;工业高新技术产业比重由53.63%增至75.4%。这些数字直观地展现了环翠区强力推进数字赋能,加快推动企业数字化改造、信息化建设和智能化生产,推动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所带来的巨大转变。 如今,在环翠区,一批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平台不断壮大,高端创新资源加快聚集,新旧动能加快转换,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 (田常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