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杨琼
今年2月初,滨城区人民法院收到了一封某园林工程公司的来信。企业在感谢信中表示,执行干警深入了解案情,反复走访相关企业,耐心与当事人真诚沟通,将双方当事人从执行之初的对立情绪慢慢拉回缓和,最终使双方达成执行和解,既依法维护了申请人利益、维护了法律尊严、实现了司法公正,也为公司发展提供了稳定平和的外部环境,贏得了生产经营的时间空间,成就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力量,保证了公司生产稳定和职工就业。
人民法院作为国家司法机关,在优化营商环境中承担重要职能作用。近年来,滨城区人民法院始终坚持依法办案、服务大局,先后出台优化营商环境措施36条,通过召开座谈会、上门走访等形式,广泛听取企业及企业家意见建议,建立企业个性司法需求清单,不断提升司法服务水平,努力创造一流的法治营商环境。
执行,意味着生效判决的兑现,事关人民群众对司法的信心和信任。“切实解决执行难”是滨城区人民法院对人民群众作出的庄严承诺。据了解,近年来,滨城区人民法院紧紧围绕“切实解决执行难”工作目标,工作效率和工作效果不断提升,今年以来,执行收案5247件,结案5045件、到位15.69亿元。
扁平化管理,执行驶入“高速路”
今年以来,滨城区人民法院强化执行改革,实施案件台账式管理,每周调度,集体分析,逐案研判,一案一策。打破原“执行庭”工作固有模式,改革设置6个办案团队,包括5个执行实施团队和1个执行综合团队,实现了执行工作机制由管理松散、职责不清、效率不高到管理集中、权责清晰、质效提升的时代转变。
“我们现在实行队伍扁平化管理,改革设立6个执行团队,‘快执’‘精执’分类推进,平均办案天数缩短40余天。每个执行实施团队设定每年1500件左右办案任务,做到了团队职责明确、分工清晰,执行事务由执行员一人包办到底的传统‘作坊’式转为现代分类分段作业的模块化处理。”滨城区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扈炳刚告诉记者。
在申请人庞某与被执行人某建材公司工资劳动争议一案中,滨城法院于3月24日执行立案。立案后,执行干警当日即进行了线上财产查控。根据规定,线上资金冻结后需等待15日才能实施扣划。如果据此执行,申请人最快15日后才能拿到执行款。为了提高执行效率,努力在最短时间内为申请人实现胜诉权益,执行干警经综合考虑,决定到银行实施现场扣划。经过协调,银行为本次执行开辟了绿色通道,本案从立案到执行完毕仅用时一天。
诉前调解+“放水养鱼”温情司法促和谐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滨城区人民法院不断加强诉前调解队伍建设,以多元解纷的方式满足各方当事人的需求,最大限度将纠纷化解于诉前。
滨州某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与某装饰工程公司、某工贸公司因金融借款合同纠纷诉至滨城区人民法院,要求装饰工程公司偿还借款本金1900余万元及利息、罚息、复利790余万元。调解过程中,调解员了解到两家公司目前经营困难,无法履行全部还款义务。为了保障两家公司生存发展空间,也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纠纷,在调解员多次调解下,最终促成双方达成分期还款协议,保证了企业的正常运营。
在一起工亡事故追偿权纠纷案中,由于受疫情影响导致被执行人资金链出现断裂,未能如期履行赔偿义务,为了保障被执行人公司的生存发展空间,也为了能从根本上化解纠纷。执行法官转换办案思维,且制定了详细的还款计划,经与申请执行人沟通,及时将被执行人从失信名单中移除并解除限高措施,为企业复工复产扫清障碍。
“我院一直秉承让‘放水养鱼’的理念,开展‘涉中小微企业专项执行’,每周开展一次集中行动,使得执行双方可以实现利益最大化。”扈炳刚告诉记者,“下一步,滨城区人民法院将持续深化执行改革、完善执行机制、优化执行作风、执行工作质量,构建“切实解决执行难”的全方位、立体式、社会化执行网络大格局,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司法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