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报记者 刘勇
据国家发改委官方微信消息,今后一段时间,将迎来中秋、国庆、元旦、春节等多个重要节日。为保障节假日期间猪肉市场供应,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自9月份开始分批次投放政府猪肉储备,并指导地方联动投放储备。同时密切关注市场动态,维护市场正常秩序。
国家统计局监测数据显示,今年1-7月,猪肉价格走势呈V型增长至今年3月下旬,生猪(外三元)价格开启上涨区间,由3月下旬的12.2元/公斤一路上涨至7月中旬的22.6元/公斤,涨幅达85.2%。这也意味着新一轮的“猪周期”开始了。
猪肉价格一头连着市民的菜篮子,一头连着农民的钱袋子,是个必须认真处理的民生问题。如何更好地进行科学合理的供需调配,来缓解“猪周期”对于养殖户带来的负面影响?
养猪也得“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尊重规律”的前提是“认清规律”;而认清养猪行业的经济规律,就是要认清“猪周期”,即猪肉价格的“潮起又潮落”。市场价格涨落寻常事,猪价周期性波动可以理解。但如果涨也过头,跌也过头,且这种态势一再循环出现,用正常的周期波动来解释就有点说不过去了,而这种大起大落也不利于行业健康发展。
对于养猪户来说,不能在肉价下跌的时候,杀猪避险,肉价上涨的时候开始补栏。精明的做法,应于肉价低潮时大量“补栏”,于肉价大涨时赶紧“减少存栏”。这样,既可让养殖户“有利可赚”,也让消费者不再抱怨“肉价飞涨”,而“产销两旺”,才是大家所乐见的。
面对这种“过山车”式的行情,政府调控自是必不可少,但如何有效调控,值得深思。政府调控应该两头抓,一方面肉价高企时释放储备肉平抑肉价,另一方面要稳定生猪生产。设置一定的生猪存栏规模特别是能繁母猪数量,低于这一规模就给予生产者补贴,高于这一规模就减少或取消补贴;建立猪肉供求信息预测和发布平台,建立畅通的信息流通渠道,及时指导调整生产;大力扶植大规模养殖企业发展,进一步提升规模化、标准化水平;加快建设生猪储备体系,增强平抑供求失衡的能力;加大科研投入,特别是在生产技术、防疫领域,降低养殖风险。
此外,养殖户也通过生猪期货的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作用去对猪肉价格波动起到稳定作用。
未来“猪周期”可能还是难以消灭的,但可通过削峰填谷熨平“猪周期”的波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