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报记者 刘勇
经济导报记者从山东省委宣传部于9月30日举行的“山东这十年”系列第六场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21年底全省设区城市和县城实有道路长度6.5万公里,道路面积13.2亿平方米,建成区路网密度7.75公里/平方公里。
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一级巡视员徐启峰表示,十年来,山东扎实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和功能修补,全面开展品质提升行动,精致推进城市建设,精美呈现城市魅力,推动城市环境品质、生活品质和人文品质不断提升。
聚焦“功能提升”,不断完善市政基础设施。高标准完成29个城市品质提升试点片区建设,总面积约85平方公里,涵盖了城市老区、新区、文化街区、旅游区、商贸区以及城乡结合部等多种类型。2021年底全省设区城市和县城实有道路长度6.5万公里,道路面积13.2亿平方米,建成区路网密度7.75公里/平方公里,建成区道路面积率15.96%,城市桥梁7661座,路灯278.7万盏。全省8个城市建有高架桥快速通道,2019年以来设区市建成10.1万个公共停车场。大力开展各类地下管线普查和更新改造,建立完善地下管线信息系统。城市公共供水能力达到2016.9万立方米/日,天然气供气管道长度10.04万公里,集中供热面积19.9亿平方米。
聚焦“生态宜居”,加快改善群众生活环境。全省城市建成区公园绿地面积、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均居全国前列,设区市实现国家园林城市全覆盖,累计建成城市绿道5700余公里,建成一大批群众身边的口袋公园。到2021年底,全省共建成城市污水处理厂331座,共形成污水处理能力1825万吨/日,全省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 98.2%,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47%;运行垃圾处理厂(场)108座,处理能力8.65万吨/日,生活垃圾焚烧率达到90%以上。设区城市消除166条黑臭水体,实现长制久清,县(市)104 条黑臭水体全部完成工程整治。
聚焦“风貌塑造”,加快形成城市特色魅力。充分尊重城市地形地貌和自然格局,融入齐鲁文化、儒家思想、红色基因和黄河精神,打造滨海、平原、山水等不同形态的城市景观。优化空间视廊、天际线、建筑风格、第五立面、街道家具等关键要素,提升艺术美感和城市形象,形成了济南CBD、青岛上合峰会会址等一批新地标。在城市建设中全面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全面完成历史建筑测绘建档和历史建筑“零城市”清零,全省共有国家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20座,历史文化街区60片,省市县三级公布历史建筑2046处。济南、青岛、烟台、临沂等地结合实际建设了一批城市景观亮化工程,极大地提升了城市形象,同时起到营造节日氛围、开展公益宣传的积极作用,照亮了城市,也照美了生活。
聚焦“绿色低碳”,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全面落实《山东省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把提升群众分类意识、养成分类习惯放在突出位置,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体系,济南、青岛、泰安等国家垃圾分类重点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系统,生活垃圾回用率已达到35%以上。深入推进清洁取暖建设,扩大城市集中供暖覆盖面,推广采用工业余热、核能供暖等清洁能源,推动农村地区气代煤、电代煤,累计完成改造718万户;严格建筑工地扬尘管控,全面落实“六个百分百”要求;6000余条道路实现深度保洁。会同7部门制定印发山东省绿色社区评价办法,创建第一批省级绿色社区1592个,引导形成绿色生活方式新风尚。
聚焦“安全运行”,不断增强城市韧性。扎实开展城市建设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强化市政设施运行管理。城市燃气管道灰口铸铁管、30年老化管道、建(构)筑物占压管道基本清零,70.4%的天然气居民用户用上不锈钢波纹管,全面开展用户端使用安全教育,在餐饮场所强制安装燃气报警器。全力做好城市防汛工作,针对局地强降雨多发、突发趋势,整改防汛设施安全隐患,整治易涝点,提升机动化强排能力,推动形成“源头减排、管网排放、蓄排并举、超标应急”排水防涝体系。济南、青岛、潍坊、烟台先后入选国家海绵城市试点和示范,海绵城市建设向系统化全域化迈进。下一步,我们将积极推进城市更新行动,开展城市体检,转变城市开发建设方式,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