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报讯 2022年,全市各级财政部门全力克服疫情冲击、退税减税降费等影响,加大统筹调度,确保了各项重点工作任务顺利完成,实现了财政平稳运行。 主动迎难而上,合力保障财政平稳运行。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22.7亿元,同口径增长5.7%;其中税收收入完成157.4亿元,同口径增长3.1%。主要是受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拉动,工业税收(全口径)摆脱多年徘徊不前的困境,1-11月份同口径增幅达到10.1%,高于近5年年均增幅6.6个百分点,拉动全市税收收入增长3.5个百分点。全市争取各类财政性资金301.7亿元,增长21.5%,其中政府专项债券113.8亿元,增加23.9亿元、增长26.6%,重点支持“引黄入泰”、基础设施“七网”、工业园区设施等项目建设。 突出重中之首,强力助推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市财政牵头制定“技改专项贷”贴息和担保补助政策,支持14家企业贷款7.3亿元;鼓励企业上市,向21家企业拨付奖励资金5000万元;设立洪泰基金、港晟基金,连同清泰基金,全年共投资7.1亿元,新引进项目8个,培育本土项目4个。坚决落实退税减税降费、房租减免及缓缴社会保险费等政策,全年为企业办理留抵退税54.2亿元。积极引导国有金融资本投向实体经济重点领域,泰安银行制造业企业贷款余额、资产规模分别突破百亿元、千亿元大关;市财金集团帮助企业融资267.7亿元;市金控集团为523家企业及个人提供投融资服务192.1亿元。大力支持市属四大集团发展壮大,市财政统筹整合并注入各类资金资产40.4亿元,支持发挥好“产业发展助推器”作用。 强化统筹协调,全力保障重点任务落实。市财政统筹各类资金、用好多种手段,大力支持了黄河战略、文旅融合、城市提升、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重点工作开展。落实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全市直达资金规模达到110亿元,惠及企业786家、群众911万人次。坚持人民至上,大力增进民生福祉。全市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稳定在80%左右;市财政多渠道筹集资金44.3亿元,支持了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提升、农村路网通行品质提升等市委、市政府确定的10件实事落地见效。 深化自我革新,聚力推进财税改革。市财政深入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国有金融资本管理等改革,市级对85家一级预算部门单位实现整体绩效管理全覆盖,并在全省率先对215家事业单位开展整体支出绩效管理。市财政充分发挥国有金融资本出资人职责,着力完善组织机构、充实监管力量,初步形成“1+1+N”监管制度体系,全面提高政府统筹能力和资金使用效益。 (杨文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