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报记者 杜海
1月6日,中国证券业协会网站披露了2023年第一批首发申请企业现场检查抽查名单。经济导报记者注意到,此次共有5家IPO公司被抽中现场检查,其中包括青岛海湾化学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海湾化学”)。
据悉,中国证监会将按照《首发企业现场检查规定》的要求,对上述5家首发企业信息披露质量及中介机构执业质量进行检查。“在依法从严从快查处欺诈发行的背景下,IPO公司现场检查趋向常态化。”南方一家券商的基金经理严鹏对经济导报记者表示,“抽查既不是对企业的全面体检,也不对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行判断。此举主要是为了进一步加强首发企业信息披露监管,严把IPO入口关,提升上市公司质量。”
尚未预先披露招股书
根据《首发企业现场检查规定》的要求,中国证券业协会于1月6日组织完成了对首发企业信息披露质量抽查的抽签工作。本批参与抽签的企业均为2022年12月31日前受理,共101家,其中被抽到企业为浙江羊绒世家服饰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开科唯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恒业微晶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船双瑞(洛阳)特种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和海湾化学。
在5家被抽中的企业中,深市主板1家,沪市主板1家,创业板3家,无科创板IPO企业。
从受理时间来看,这5家拟IPO企业的上市申请均是去年12月被受理。其中,海湾化学申报主板IPO于去年12月28日被证监会受理,目前尚未在证监会网站预先披露招股书,就已被抽中现场检查。公司将如何应对现场检查?1月9日,经济导报记者拨通了公司电话,其工作人员表示,将把记者的采访诉求转告给公司相关负责人,至截稿,经济导报记者尚未收到对方回应。
海湾化学为青岛海湾集团核心子企业,实际控制人是青岛市国资委。海湾化学的上市进程备受关注。据青岛当地媒体报道,该公司于2021年11月成功引入“国改双百发展基金”和一家外资战略投资者,释放股权比例13%,实现上市前混改,并于去年6月由“青岛海湾化学有限公司”整体改制变更为“青岛海湾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去年7月,海湾化学与中信证券签订了IPO辅导协议。
作为青岛海湾集团董家口产业园成员企业,海湾化学位于青岛市黄岛新区董家口经济区,该公司前身是海晶化工,始建于1947年。“2012年,海湾化学顺应青岛市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调整,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装备,实施企业整体搬迁,由青岛市市北区迁至董家口。”一位接近海湾化学的人士告诉经济导报记者,海湾化学70多年的发展史,也是青岛化工产业不断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
目前,海湾化学主要产品有烧碱、氯乙烯等,公司是硅酸盐行业先进技术的领航者。2018年至2020年,海湾化学分别实现营业收入77.80亿元、86.08亿元、85.83亿元,净利润分别为5.41亿元、3.81亿元、3.81亿元。海湾化学的主打优势产品是聚氯乙烯树脂,年产能已达到80万吨。在海外市场的开拓上,海湾化学主打的乙烯法聚氯乙烯产品走出国门,2021年公司共出口聚氯乙烯37万吨,出口量位居国内前列。
青岛构建企业上市生态圈
“现场检查始于2014年,其目的之一是为了通过抽查,核实和印证中介机构是否就发行人信息披露质量履职尽责。”严鹏分析说,近年来,被抽查IPO公司终止上市现象较多,主要是因为部分公司准备不够充分,还有个别公司因为经营情况不佳、业绩大幅波动而撤回IPO材料。毕竟,随着IPO项目现场检查常态化,部分企业感觉经不起监管机构剥丝抽茧般的问询,往往自己打起了“退堂鼓”。
有的企业“一查就撤”,但撤回IPO申请不代表监管层不再追究。监管部门已经加大对IPO撤单行为的监管,对“带病闯关”者严肃处理,决不允许一撤了之。对此,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表示,“一查就撤”意味着申报材料存在不完全、不准确或不真实的问题,“一查就撤”也体现出现场检查的必要性和震慑力。
回顾去年现场检查情况可知,当年随机抽取的五批现场检查名单中共计34家企业。从板块来看,主板17家,创业板12家,科创板5家。从审核状态来看,截至今年1月6日,12家IPO企业已终止审查,22家IPO企业正常排队中。这意味着,去年34家被抽中现场检查的IPO企业,IPO“失败率”超过30%。
值得一提的是,海湾化学的所在地青岛,近年来愈加重视资本市场。去年10月底召开的青岛市企业上市工作推进会明确提出,2023年将力争新增上市及过会企业10家以上,继续保持企业上市快速发展态势,在北方城市资本市场上争先进位;动态保持证监会、交易所排队待审企业15家左右,证监局辅导企业30家左右,拟上市企业培育库450家以上。
如今,青岛已搭建了一个优势高成长企业的分层孵化系统,引导小微企业走“专精特新”,到细分市场“隐形冠军”“小巨人”企业,再到“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的转型升级之路,释放发展潜力,拓展资本市场“朋友圈”。青岛将充分利用好资本市场平台,带动当地企业提质升级,构建企业上市生态圈,推动城市资本力量跃上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