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元春
1月11日,滨州市委宣传部举行新闻发布会,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党组书记、局长蔺兵川主要介绍了全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工作有关情况。
据介绍,近年来,滨州全市粮食食品产业建设形成了以邹平玉米加工、博兴大豆加工、滨城惠民阳信小麦加工、无棣芝麻加工为主的“3+1”产业板块,探索形成了“政府引导、市场导向、龙头带动、科技支撑、循环融合、惠民安全”的粮食产业经济发展“滨州模式”,并成为第一个在全国推广的粮食产业发展模式。
产业规模倍增。全市规模以上粮油加工企业由2015年的71家增至2021年的160家,主营业务收入由649亿元增至1760亿元,增长2.7倍,总量列全省第一位,约占全省1/3,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8.4%提高到16.7%,并成功入选山东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
产业质效提升。截至目前,全市有5家行业内销售收入过100亿元企业,2家中国企业500强、3家中国民营企业500强,3家企业进入全国粮油企业“10强”、6家进入“50强”,约占全省的50%。2017年,全国首次“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现场经验交流会”在滨州召开,全国首个“中国好粮油示范市”落户滨州,2018年,全省首届粮油产业博览会在滨州举办。
产业链条壮大。滨州市小麦、玉米、大豆、芝麻、花生等产业链条不断增粗拉长。中裕食品打造的三产融合、绿色循环发展模式,构建起从一产到三产的小麦全产业链,把一粒小麦变成了十大系列500多种产品,打造出全国最长、最完整的小麦产业链。香驰、西王和三星等企业同样实现了对一粒大豆和玉米的“极致”加工。
创新市场化收购模式。2019年在全省率先建立粮食收购贷款政府信用保证基金,累计帮助企业融资增信17亿元,收购优质粮食100.86万吨,带动农民增收3.09亿元、企业增效7.44亿元,实现了农企精准衔接、产业融合互惠,有力推动了农民增收、企业增利、产业增效。
粮油品牌影响力持续增强。2018年,滨州打造了全省第一个区域粮油公共品牌—“粮油金三角”,制定《粮油金三角建设规划》,推动滨州“好粮、好油”“出好品、卖好价”,与“中国好粮油”和“齐鲁粮油”同频共振。近年来,滨州获评“中国好粮油”示范县1个、示范企业10家,遴选“中国好粮油”产品33个,占全省的38%,列全省第一,遴选省级“好粮油”产品51个,占全省的34.5%,列全省第一。
中裕食品以25.67亿元的品牌价值,位居“2022中国品牌价值”食品加工前十强、山东省首位,并获授首批“好品山东”企业形象标识,其高端团餐服务走进190余家国家、省、市机关事业单位;西王集团、三星集团被誉为“中国糖都”“中国玉米油城”;三元生物赤藓糖醇、十里香、丰香园相关芝麻制品出口销往欧美等30余个国家;香驰控股成为全国唯一一个军粮供应超过10个省的企业。
夯实地方粮食储备根基。十年来,全市地方储备规模翻了两番,储备量可满足本区域6个月以上的粮食供给。同时,滨州市大力实施“绿色安全储粮行动”,改造16.1万吨政策性粮食储备库,完成16个库区智能信息化改造,成为全省第一个实现实时监控的地市,动态监管覆盖率达100%,确保粮食存得下、储得好、不浪费。
此外,滨州作为粮食加工转化大市,加工能力强劲,全市粮食加工企业一天可加工小麦1.6万吨,销售渠道畅通,产品种类齐全。仅面粉加工企业1天的加工能力,就可满足滨州400万人口8到10天的消费需求。可以说,滨州市的粮食安全总体上基础牢固、保障有力。
积极搭建科创平台,引进科研人才。2016年,在市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国家粮科院与滨州签署了粮食科技创新战略合作协议。2017年,全国第一个国家粮食产业科技创新(滨州)联盟揭牌,秘书处设在滨州。2018年,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批准玉米、大豆、小麦三大国家粮食加工产业技术创新中心落户滨州,形成了以产业联盟和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为核心,与市级科创平台相融合,与企业实验室协同联动的科技创新格局。
此外,依托产业联盟和省级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基地,每年吸纳100余名专家学者来滨共商粮食科技发展大计,推动龙头企业与国家粮科院、中国农业大学等30多家科研院所合作,累计获国家专利762项,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7个,牵头或参与制定国家和行业标准45项。全市粮食加工转化增值率达到3.5:1,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截至目前,三大国家级创新中心共完成研发类项目123项,解决企业急需科研难题37项,申请专利143项,有力促进了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
下一步,全市将围绕“打造国家级食品产业基地”目标,聚力攻坚、合力突围,着力在做大增量、做优存量、做强总量上开辟新路径,加快推动粮食食品产业不断向园区化、高值化、高端化、品牌化、融合化“五化”方向提升,打造粮食食品产业发展“加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