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慎平
1月7日,临沂市第二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开幕,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过去一年,临沂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完成5900亿元、增长4%左右,总量稳居全省第一方阵。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20.2亿元、同口径增长9.6%,税收占比78.7%、连续5年全省第一。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7000亿元、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总额分别增长1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1%。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达到9736亿元、9014亿元,列全省第五、第四位。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左右。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临沂确定2023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5%左右,进出口总额促稳提质,全面完成省政府下达的约束性指标。工作中,重点做到“八个聚力突破”。
在新旧动能转换上聚力突破。为实现“两年工业产值过万亿”的目标,临沂将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细化到行业、分解到县区、落实到企业,全力打造“万亿工业、千亿产业、百亿企业”。
做优产业,抓实“链长制”,“一链一策”强化产业培育,力争八大优势产业产值增长10%以上,五百亿级产业达到6个,其中千亿级产业3个;做强企业,实施“千企千项”技改工程,扶持龙头骨干企业,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服务“后备上市”企业;做大投资,突出招大引强、抓大扶强、快投优投。
在打造科创高地上聚力突破。坚持以教育、科技、人才创新引领全方位创新,力争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10%、超过120亿元。
深化产教融合。力争省级高水平中职学校达到9所,新培育市级产教融合型企业20家以上,年度培养技术人才7万人、技能培训15万人次以上;加快科技创新。推进鲁南制药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争创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提升物流产业研究院,构建以沂蒙山实验室为引领的“1213”实验室体系。加快建设沂河新区、省大学科技园、上海技术交易所成果转化分中心和临沂技术交易中心;强化人才支撑。坚持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深度融合,举办对接长三角高层次人才洽谈会、人才金融资本大会等活动,加快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建设。
在全面乡村振兴上聚力突破。实施“五大工程”,建设“五个乡村”,加快打造乡村振兴样板、创建共同富裕沂蒙好例。
抓特色产业。坚持“一县一品”,在全国打响兰陵蔬菜、蒙阴蜜桃、沂南黄瓜、平邑金银花、莒南花生等一批“土特产”品牌。做强畜牧屠宰加工、预制菜等“6+1”优势集群。深化走进长三角、粤港澳等宣传推介活动,办好山东(临沂)食品产业博览会、兰陵菜博会,叫响“生态沂蒙山·优质农产品”品牌;抓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利用三年时间重点打造示范村100个、提升整治村1000个,新改建农村公路1000公里以上;抓文旅融合,培育房车露营、创意农业、非遗手造等新业态;抓“四雁工程”。完善农村带头人“选育管用”机制,建立返乡创业工作站,吸引归雁人才1000名以上,培养种养能手、文化人才、能工巧匠鸿雁人才3000名。
在绿色低碳优能上聚力突破。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进“四减四增”三年行动,不断提高经济发展“含绿量”、降低“含碳量”。
狠抓节能降碳。出台钢铁行业绿色发展和碳达峰行动方案,开展生态系统碳汇试点,建立蒙山区域碳中和示范区;精准治污减污。开展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和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行动,推进全国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和“无废城市”建设;系统修复生态。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高质量完成沂蒙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工程;推动绿色增长。打造“长寿名山·康养圣地”旅游目的地,加快“寻梦沂河”“琅琊夜画”等项目建设,“夜游沂河”投入运营。建设齐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纪王崮墓群考古遗址公园,提升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推动王羲之故居片区整体开发,打造临沂文化新地标。
此外,临沂市还将在提升城市能级上聚力突破,在商城转型升级上聚力突破,在激发市场活力上聚力突破,在增进民生福祉上聚力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