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报记者 刘勇
●采访时间:1月27日(正月初六)
●采访地点:山东博物馆
●受访者:杨爱国(59岁)
●职务:山东博物馆副馆长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在春节假期规划中,给“博物馆”留了一席之地,“博物馆里过大年”成为一种新风尚。这不仅是博物馆界积极创新的成果,也是人民追求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的表现。今年春节假期,山东博物馆举办了丰富多彩的主题展览。让文物“活”起来的沉浸式体验,吸引市民、游客们走进山东博物馆。他们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感受浓浓的“年味儿”。
1月27日下午,经济导报记者在山东博物馆外看到,偌大的停车场停满了私家车,门口等待进场的车辆在路边排起了长队。从车牌看,除了济南本地及省内其他城市的车,还有挂天津、河北、江苏等地牌照的私家车。在大门口,观众也排起了队伍,有序进入博物馆。
山东博物馆副馆长杨爱国告诉经济导报记者,该馆从年初三开始对外开放,每天的观众量都在1万人以上,4天下来有4万多观众进馆参观。杨爱国表示,为了迎接新春佳节,山东博物馆除了常设的展览外,还推出了两个新的展览,一个是纪念于希宁诞辰110周年艺术展,另一个是“家和”迎新春文化展。
在“家和”展馆,游客来来往往,聆听着对文物上福、寿、喜、大吉等纹饰的解读,领略着博大精深的文字历史。“今年,从央视到各省市春晚,越来越多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节目亮相,央视春晚的《满庭芳》《当‘神兽’遇见神兽》等多个节目,让观众感受中国文化的深厚内涵。”来自东营的游客王先生向经济导报记者说道,“国人越来越有文化自信,作为山东人也应该了解山东的历史文化。此次带着孩子来参观,就是想让孩子了解深厚的中国文化内涵,了解山东的历史。”
为何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到博物馆里过大年?杨爱国认为,从观众方面来说,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趁着假期带孩子到博物馆来增长知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国家也投入了更多的资金促进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博物馆发展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从国家层面讲,通过博物馆这个文化场所,可进一步提高国人的文化素养。“博物馆里过大年,既满足了民众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的需求,也满足了国家增强软实力的需要。”
在甲骨文展馆,一位来自淄博的游客说,“带认字、学字困难的孩子来看形象生动的甲骨文,用形象带动孩子想象力,能让孩子对汉字的形象之美留下深刻印象。”
“没想到,在白垩纪,我家也是恐龙生活的乐园。”在山东龙展厅,来自新泰、今年5岁的小游客李志亚说道,“巨型山东龙和师氏盘足龙我都很喜欢。”李志亚的父亲对经济导报记者表示,以前参观博物馆都是隔窗观物,“现在博物馆使用VR、AR甚至裸眼3D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互动项目拉近了观众与历史的距离。”
看到这么多游客在过年期间来博物馆,杨爱国感触颇深,“首先这是对山东博物馆的肯定,广大市民认可我们的各种展览;同时,我们也感受到了压力。这么多观众热爱我们的博物馆,我们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尤其在重大节日期间,我们要推出新的展览,以满足广大市民节日文化生活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