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报记者 吴淑娟
从山东省工信厅获悉,日前开始征求意见的《山东省关于加快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山东将力争数字经济总量突破5万亿元、GDP占比达到50%,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10%,建设一批数字经济试验区,培育一批新业态新模式,以高水平数字经济引领经济转型升级,打造数实融合最强省,建设成为全国数字经济创新引领区、产业集聚区和应用先导区。到2035年,争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数字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引领发展、面向未来的全球数字经济发展高地。
根据征求意见稿,山东将聚焦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着力构建数字技术创新体系、数字经济产业体系、数字化应用体系、数据要素市场体系、数字化治理体系、数字基础设施体系和数字经济生态体系“七大体系”,实施22项行动。
开展集成电路“强芯”工程、先进计算“固链”工程、数字终端“扩量”工程、高端软件“铸魂”工程,到2025年,全省集成电路产业规模突破 1000亿元,先进计算产业规模达到3500亿元,数字终端产业规模实现6000亿元,软件业务收入超过14000亿元。
积极发展光伏、锂电、新能源汽车等“新三样”,支持临沂市、东营市壮大先进高效光伏产业规模,支持枣庄市、济宁市研制超长寿命、高安全性储能锂离子、钠离子电池,开展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到2025年,全省能源电子产业规模突破2000亿元,新型电子材料产业规模达到800亿元,云计算和大数据收入超过5000亿元。
加快发展空天信息、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三大未来产业。深入开展空天信息“跃升”工程,支持济南、青岛、烟台等市加快建设东方航天港、空天信息大学、齐鲁空天信息研究院等重大载体,推动形成卫星核心器件制造、总装总测、终端设备制造和空天地信息一体化服务能力。支持青岛市、潍坊市壮大虚拟现实整机产品生产规模,提高国家虚拟现实制造业创新中心(青岛)资源集聚能力,打造涵盖关键零部件、感知设备、内容制作等环节的全产业链。到2025年,全省空天信息产业规模实现800亿元,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超过600亿元,虚拟现实产业规模达到2000亿元。
深入开展制造业数字化提标专项行动,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开展数字技术集成应用,打造一批“数字领航”企业,高标准建设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等服务载体,加快中小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到 2025 年,建成50 家达标“灯塔工厂”的“智能工厂”,建设 1 万家以上“晨星工厂”。持续开展“工赋山东”活动,深化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重点行业“产业大脑”应用,培育一批产业链群“数字经济总部”,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加快建设一批智慧海洋牧场项目,推动海洋渔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打造一批具有鲜明辨识度的智慧海洋特色场景。推动海洋渔业与海洋生物医药、高端海工装备等联动发展,培育一批海洋物联网专业园区。依托崂山实验室、海洋大数据中心等数字平台,加快建设“透明海洋”“健康海洋”。
聚焦第三代半导体、高端工业软件、虚拟现实、未来网络等重点方向,培育50个创新实验室、300个创新中心、50个创新服务机构和100个创新人才基地,打造“5351”数字经济创新平台体系。
实施“计算山东”扩容行动、“连接山东”加速行动、“感知山东”拓展行动。优化全省数据算力布局,构建“2+5+N”一体化数据中心体系,打造济南、青岛2个省级数据中心核心区,建设5个左右集聚区和一批行业节点、边缘节点,提升数据中心资源利用率。加快济南、青岛国家超算中心能级提升,完善高性能智算中心部署。推动一体化工业大数据中心体系建设,对纳入试点的国家级、省级区域大数据中心和行业大数据中心进行奖补,推进黄河工业算力一体化调度平台建设,打造“山东工业云”品牌。启动“风光储能+大数据中心”建设,数据中心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达到 25%以上,新建大型以上数据中心 PUE(电能利用效率)低于1.25。到2025年,全省算力综合水平进入全国前列。
推进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落户青岛。加快布局中低轨道卫星互联网,探索建立面向未来的量子信息设施,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网络设施体系。到 2025年,设区市全部达到“千兆城市”建设标准,率先建成“千兆省”,实现5G和千兆光纤网络在城市、乡镇和行政村普遍覆盖。全域推进“无证明之省”建设,广泛推广应用“鲁通码”,推动群众和企业使用频率最高的100项电子证照证明在各领域深度应用。
建立省级数字产业重点项目库并定期更新,每年谋划推出100个重大数字产业项目。加快在建重大项目推进力度,推动济南高功率半导体、集成电路光罩,青岛晶圆制造、显示模组以及大尺寸硅片等重大项目尽快投产达效。谋划推进一批新的重大产业项目,推动华为山东区域总部、济宁宁德时代锂电池、山东天岳碳化硅衬底扩产、青岛物元半导体先进封测等项目尽快落地。通过开放合作新落地一批重大项目,深化与世界500强等国内外领军头部企业战略合作。
支持济南比亚迪、青岛京东方、枣庄吉利欣旺达等优势企业开展“跨产业、跨区域、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和战略合作,培育一批数字经济领航型企业。将数字经济领域拟上市企业纳入全省上市后备资源库,开展综合培育服务。对首次进入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数字领航企业和省独角兽企业名单的数字技术企业,由所在市“一事一议”给予支持。鼓励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完善数字经济企业分类激励机制,到2025 年,新培育数字经济领域高新技术企业1000家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