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报记者 杜杨
近日,盐碱地咸水种植产业创新研讨会暨盐碱地改良技术“原土+原水”现场观摩会,在山东省滨州市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召开。会上展示了“原土+原水”的盐碱地种植技术,据测产,现在玉米在盐碱地上的亩产约达620公斤、高粱亩产约达400公斤,并取得了盐碱地改良当年改良、当年丰收的成效。
该活动由青岛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滨州市科技创新发展研究院、滨州市丰达盐碱地改良农业研究所、山东种业集团海洲红种业有限公司等10余家单位共同举办。山东滨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理服务中心党组成员、副主任刘健,青岛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党委书记薛冰等100多位专家及企业负责人出席研讨活动。与会嘉宾围绕设定的讨论主题先后发言,为盐碱地咸水种植为代表的综合利用新模式带来新启发、开辟新思路。
会后,相关专家来到位于东营的盐碱地改良咸水种植实验示范基地,中民丰达盐碱地改良(山东)有限公司负责人张福明详细介绍了相关情况——这个基地地处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国家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腹地,具有典型的滨海盐碱地特点,土壤含盐量4.5-9.5‰之间,属于中重度盐碱地,地下水位较浅,周边淡水资源较为缺乏,北边紧靠武家大沟,沟中基本长年不断流,水质矿化度大约在5-20‰。运用“克碱王红刚”技术以及“原土+原水”改良模式,直接用北边沟渠咸水浇灌,实验种植碱麦、燕麦、黑麦、食叶草、萝卜、白菜、甘蓝等作物,各种作物长势良好。
与会人员现场进行了咸水矿化度测量,电导率20mS/cm,并开展了萝卜采摘,咸水萝卜单棵已达到1500克重以上。
随后,参观了山东滨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咸水粮食作物种植试验示范基地。这个基地主要属于中度、重度盐碱地土壤特征,经过咸水种植,在一片曾经寸草不生、白花花的盐碱地上,不但种出了庄稼,据测产,玉米亩产约达620公斤、高粱亩产约达400公斤,实现了盐碱地改良当年改良、当年丰收。而据了解,山东玉米亩产记录是1218公斤,高粱是585公斤。
活动主办方,丰达咸水科技开发(山东)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张行奎介绍说,盐碱地咸水种植技术要点在于“原土+原水”。“原土”即不用客土、就地种植,“原水”就是在没有充足的淡水资源的情况下,就地用沟、渠、井等咸水进行浇灌,让咸水灌溉成为大田适用性技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精准水盐调控。通过离子吸附、酸碱中和、盐类转化、微生物分解等技术措施改良盐碱水质,随水冲施作用于灌溉水,不但可以改良随着灌溉水进入土壤中的盐分,既降盐除碱,又防止盐碱回返,还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修复作物根系周围土壤微环境,为作物创造一个正常生长的良好条件。
本次创新研讨会暨现场观摩会,与会专家及盐碱地改良行业企业负责人一致认为,丰达盐碱地改良团队本着“藏粮于技、藏粮于地,藏水于技、藏粮于水”的情怀,探讨研发的盐碱地改良“原土+原水”模式及咸水种植技术,有效攻克了盐碱地综合利用难题,并实现了不依赖淡水的新路径,技术相对成熟,经历过多种类型不同程度盐碱地试验验证;应用领域广,可适用于不同程度盐碱地改良、中低产田改造、土壤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盐碱地园林绿化等领域;投入少,见效快,不用换土,就地取水浇灌,当年改良,当年见效;推广价值大,改良盐碱地,修复土壤污染,适用咸水浇灌,有效扩大土地供给,节约淡水资源,有利保障粮食安全、食品安全、水安全。该技术的研发推广,为综合开发利用盐碱地,赋能盐碱地产业,推动实现盐碱地地区生态发展、绿色发展、安全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探索出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