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报记者 时超
今年以来,监管层对A股“零容忍”执法震慑持续强化,在维护市场公平公正的同时,也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好的保障。
统计显示,今年前11个月,有82名自然人被监管部门处以时间不等的市场禁入处罚,这一数量比去年全年增长约44%。
82人中,上市公司控股股东、高管占据绝大多数:只有1人为证券服务机构董事、高管,4名是其他人员,2人为基金管理人或托管人的董事、高管,其余75人均为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或高管。
从被处罚的原因看,涉及伪造合同对上市公司的业绩造假、未按规定披露关联方非经营性资金占用、连续多年组织财务造假、招股说明书虚假记载等重大违法行为。总体来说,财务造假和信披违规是处罚重点。
财务造假中不乏终身市场禁入的处罚。像退市泽达4月22日披露称,公司在公告的证券发行文件中隐瞒重要事实、编造重大虚假内容,此外,披露的《2020年年度报告》《2021年年度报告》中存在虚假记载、重大遗漏,公司实控人林应以及公司时任董事、副总经理、财务总监、董事会秘书应岚被采取终身证券市场禁入措施。
信息披露违法违规类案件更多,市场禁入时间不一。比如,*ST天沃此前的公告显示,由于定期报告存在虚假记载,未按规定披露关联交易,未按规定披露募集资金使用情况,未及时披露2022年年报等事项,公司及多名责任人被处罚。其中,3名责任人分别被采取5年、3年、2年市场禁入措施。
需要注意的是,信披这个环节涉及的利益多,能够利用的空间也大,当利益远大于风险时,有些上市公司实控人、董事长、高管等就会选择铤而走险,这也是罚单集中的原因,更是监管的重点。要知道,A股市场的投资者中,还存在盲目追逐热门股票、跟风投资的行为,他们沉迷于炒作,置基本面于不顾。监管层对上市公司采取“高压严打”监管之势,一方面是为净化证券市场,另一方面是为保护中小投资者。即严厉打击证券违法违规行为,有利于提振投资者信心,促进资本市场长远发展。
只有加大处罚力度,才能让违法违规者心存敬畏,在风险与利益的博弈中,有效提升风险的权重,切实维护普通投资者利益,对市场形成威慑力,从根源处遏制违法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