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报记者 王伟
核能供热为北方地区清洁取暖开辟新路径。
今年是山东海阳核能供热的第五个供暖季,国家电投“暖核一号”三期核能供热项目也于日前正式投运,这是我国首个跨地级市核能供热工程。这次,“暖核一号”在给海阳市供暖的同时,供暖区域延伸至威海乳山市,实现零碳热源的跨区域互通共享,开启国内核能“双城”供热模式。
近日,经济导报记者来到海阳核能供热项目进行实地探访,了解核能供热是如何开启“双城”模式的。
海阳核能项目“暖核一号” 王伟 摄
“暖核一号”供暖面积1250万平方米
今年供暖季,家住乳山市文苑小区的市民徐燕妮用上了核能供热,核能热源来自邻近的海阳。“家里温度比较稳定,温度也有所提升,挺好的。”徐燕妮对经济导报记者表示。
经济导报记者从国家电投山东核电有限公司了解到,此次投运的跨区域核能供热项目通过对海阳核电机组进行热电联产技术升级和抽汽改造,实现跨区域热量输送,使核能供暖到达威海乳山,覆盖乳山主城区630万平方米。
“预计可替代原煤消耗23万吨,减排二氧化碳42万吨。本供暖季‘暖核一号’供暖面积合计达1250万平方米,可满足约40万人口的冬季清洁取暖需求。”国家电投核能发展总工程师,山东核电党委书记、董事长吴放对经济导报记者介绍说。
据介绍,在4个供暖季安全稳定运行的基础上,“暖核一号”建成了世界最大单台核电机组抽汽供热项目,投运我国首个跨地级市核能供热工程。
国家电投山东核电有限公司从2018年开始核能供热的探索与实践,2019年建成“暖核一号”一期项目成为我国首个核能供热工程,2021年投运二期项目使海阳成为我国首个“零碳”供暖城市,今年三期项目首次实现了核能供热的跨地级市发展。
作为国家“十四五”规划重点项目,“暖核一号”自投运以来,已累计提供零碳热量456万吉焦,替代原煤消耗39万吨,减排二氧化碳72万吨,同比核能供热前,海阳市供暖季PM2.5下降16%,天气优良率上升17%。
供热只有热量传递无介质交换
在海阳市核能供热调度中心,经济导报记者通过大屏幕可以看到,报表曲线、报警管理、负荷预测等各种实时数据一应俱全,工作人员通过海阳核能供热管网示意图,介绍了核能供热的管网布局。
“核能供热是从核电厂机组内抽取高温高压的蒸汽作为热源,经过厂内的换热首站进行汽水换热,换成高温的热水,然后输送到各热力公司的换热首站,再经过小区的换热站,最后向居民用户供暖。”山东核电科普员符铎对经济导报记者演示说。
核能供热,市民普遍关心安全问题。对此,符铎表示,这个过程只有热量的传递,没有介质的交换。
“与传统供暖方式相比,零碳供暖运行稳定,设备自动化程度高、建设标准高,停运概率比锅炉小,将有效降低以往严寒天气锅炉高负荷运转容易停炉的风险。核能供暖后,我们通过购买热量的方式与海阳市结算,无特殊情况不需要燃煤供热,没有污染排放。”乳山市供热部门负责人表示。
“暖核一号”自投运以来,累计新建核能供热主管网83公里,一级换热站11个,完成投资近40亿元。
核能供热经济性凸显
不容忽视的是,跨地级市供热,管网地下铺设环境复杂、不同行政区域协调难度大。“暖核一号”是如何克服这一难题的?
据悉,该工程建立了“政府主导、企业作为、统筹规划、协同推进”的三方跨区域沟通协调机制。山东核电有限公司与海阳市、乳山市政府明确接口、分工合作,统一协调设计施工,统一开展调试运行,确保了工程质量和进度。核电企业负责技术研发攻关、厂内供热机组改造和工程施工,两地政府分别负责所辖行政区域的征地协调、管网铺设及热源分配中心建设。三方通力合作,联合指挥,实现了供热管道在两地交界处的合龙和各项参数对接,使核能供热顺利到达乳山。
值得一提的是,在煤炭价格波动较大,保供形势复杂严峻的情况下,“暖核一号”核能供热工程投运后,价格优势凸显。根据中国核能行业协会等开展的联合调研,从经济性来看,核能供热(包括供暖、供汽)成本与燃煤供热相当,较燃气供热具有优势。
该工程开创了“核电厂+政府平台+长输管网公司+供热公司”的供热商业新模式。
“我们坚持‘居民用暖价格不增加、政府财政负担不增长、热力公司利益不受损、核电企业经营做贡献、生态环保效益大提升’原则,有效实现了多方共赢。”吴放对经济导报记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