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报记者 戚晨
12月22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召开发布会,省粮食和储备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孟军表示,山东加强组织领导,创新监管方式,压实监管责任,不断加大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力度,确保全省粮食市场供应充足、运行平稳有序。
大力创新监管方式,提升监管效能,山东首先在创新粮食流通监管方式上下功夫。通过建立联席会议机制,构建覆盖粮食收购、储存、销售、加工等环节的监管机制,实现全链条、无缝隙监管,形成监管合力。山东累计开展部门联合检查10余次,有力提升了粮食流通协同监管水平。山东作为试点省份圆满完成粮食购销监管信息化建设示范验证任务,率先实现全省地方储备粮监管信息化全覆盖。2023年4月,在全国粮食购销领域信息化推进会上作典型发言,6月全面完成省市县三级地方储备粮业务系统升级。
孟军表示,粮食安全涉及粮食生产、收购、储备、加工、销售等多个环节。山东坚决做到粮食监管到位、质量检测到位、安全储粮到位、产后服务到位,确保粮食安全。政策性粮食是监管重点,山东连续多年开展政策性粮食库存大清查、大清查发现问题整改“回头看”“跨市、跨省交叉”库存检查、省级储备粮绩效评估等,严把储存关。从检查结果看,山东政策性粮食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全、管理比较规范。
坚决做到安全储粮到位。2021年以来,山东全面开展粮食绿色仓储提升行动,不断提升现代化粮食仓储能力。截至目前,山东粮食绿色仓储提升行动完成投资5.8亿元,升级改造和新建扩建仓容135.6万吨。全省完好仓容达到4349万吨,其中应用环流熏蒸系统仓容2429万吨、粮情测控系统仓容2746万吨、机械通风仓容3022万吨、实施气调仓容153万吨、实现低温准低温仓容793万吨,全省粮食仓储设施总量和质量都得到较大提升,粮食损耗、单位能耗和化学药剂使用量明显降低,粮食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
坚决做到粮食质量检测到位。近年来,山东新建及功能提升83个粮食质检机构,着力打造“1个省级站+16个市级站+65个县级站+1个高校培训基地”的省市县三级联动工作机制,基本满足了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需求。充分发挥省粮油检测中心的龙头带动作用,年均检测粮食样品2万余个。
坚决做到产后服务到位。建成粮食产后服务中心280家,实现产粮大县全覆盖。全省新增粮食烘干能力3.3万吨/天,清理能力达到2.5万吨/小时,逐步打造成社会化、专业化的粮食产后服务体系,覆盖区域内粮食产后损失降低约4个百分点。
加强粮食流通监管是保障粮食安全、助力粮储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粮食产业呈现购销两旺、产业强劲、品牌有力的特点。山东连续十年总产稳定在1000亿斤以上,质量状况良好。充分发挥粮食市场化收购贷款信用保证基金作用,支持多元主体积极入市收购,山东纳入粮食流通统计的粮食企业达到2300家,年粮食流通量达到1.5亿吨以上。今年夏粮集中收购期间,山东共收购新小麦1089万吨,同比增加98万吨。当前秋粮收购正在进行,截至12月15日,全省累计收购新玉米412万吨,同比增加109万吨,全省粮食市场活跃、购销两旺。其中:德州市是第一个“亩产过吨粮、总产过百亿”的地级市,粮食和储备管理部门狠抓执法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活跃粮食流通,连续多年粮食收购量保持在550万吨以上,位于全省前列。
粮食产业强劲有力。2022年山东省纳入粮食流通统计范围的加工企业1559家,实现工业总产值5530亿元,占全国八分之一以上,连续多年稳居首位;加工转化粮食8500多万吨,产业加工转化率达154%。小麦加工能力5289万吨、处理油料能力2711万吨,饲料生产能力6272万吨,均居全国前列。今年前三季度,粮食产业工业总产值达到4100亿元,继续保持全国领先位次。
品牌建设成效显著。近几年,聚力打造“齐鲁粮油”公共品牌,实现“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线上线下同步发力,“齐鲁粮油”产品市场占有率和美誉度不断提升。“齐鲁粮油”连续五年荣获“中国粮油影响力公共品牌”,中国品促会评定“齐鲁粮油”品牌价值681亿元,居“产业集聚区区域品牌”第一位,“道不尽齐鲁粮油好”享誉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