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报记者 孙罗南 通讯员 卞萌 叶程程
新修订的《海洋环境保护法》即将于2024年1月1日起施行,标志着海洋环境保护工作进入新阶段。
作为东部沿海经济大省,山东深入实施海洋强省建设行动。与此同时,山东还对沿海城市海洋环境保护情况进行了系统“体检”,以推动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
经济导报记者从山东省审计厅获悉,为监督检查海洋强省建设执行进度、实际效果等情况,2023年,山东省审计厅组织开展了海洋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修复情况审计调查,涉及青岛、烟台、潍坊、威海等6市,突出海洋资源资产管理利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涉海资金绩效等重大问题。
聚焦生态治理、污染防治等领域
近年来,山东省全面实行湾长制,推动发现并解决海洋生态环境问题。
山东省审计厅派出审计六处处长刘吉朋说,审计人员在青岛发现,湾长制落实不到位,巡湾工作纳入湾长制管理信息系统的不足5%,导致基层湾长发现的问题得不到及时处理。在审计推动下,青岛市生态环境局立行立改,对信息系统进行升级,覆盖到全市所有海域,提高了巡湾工作质量和效益。
同样,针对审计发现的巡湾频次和形式未达标等问题,烟台研究出台《烟台市湾长制巡查规定》,对巡湾次数、时限、规范、验收等划出“硬杠杠”,实施“净滩行动”,督促各级湾长尽职尽责;潍坊开展美丽海湾建设行动,建立湾长主体责任和社会参与监督互利互促的监管体系,进一步压实湾长责任;威海健全专业管护队伍建设,形成“河湖湾联动、水陆岸共治”的海洋垃圾常态化清理机制。
为了打造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山东统筹推进湾长制、入海排污口全方位监管机制、渤海攻坚海洋生态修复行动,守住海洋生态保护红线。
“对此,我们在审计调查中聚焦生态治理、污染防治、海域滩涂利用等领域,着力关注破坏海洋生态环境、非法占用海域、超标排放、违规养殖等方面的问题隐患和薄弱环节,推动各地堵漏洞、除隐患、建长效。”刘吉朋说。
向海域排放陆源污染物是海洋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审计调查揭示了一些地方在入海排污治理上存在的松软现象。
在青岛,审计人员发现,有的污水未经处理到位就排入大海。审计抽查了胶州湾内的10个重点排污口(河),发现设置的42个监测站位中,有41个站位水质监测结果超标。在烟台,审计人员发现,7座沿海城镇污水处理厂外排水存在超标现象,最多的一年超标53天。在潍坊,审计人员抽查了5处渔港,发现当地在渔港生活污水转运管理、渔港环境监测评价等方面存在不规范问题。
对此,审计推动青岛全面排查整治入河入海排污口,根治陆源污染入海;推动烟台开展入河入海排污口监督管理工作专项行动,重点对7座污水处理厂开展排查整治,对非法排污实施精准溯源,确保外排污水稳定达标;推动潍坊建立政府引导、渔港经营者主导、第三方治理相结合的渔港污染防治机制,明确了渔港环境和渔船污染防治工作标准,加强对渔港生活污水的全链条、闭环管理。
关注海洋牧场、海工装备产业发展
山东审计调查还重点关注了现代海洋牧场建设情况。结果显示,截至2023年4月,山东全省共创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67处,占全国的39.6%。
但审计调查也发现,一些海洋牧场示范区产出效益不够高,与投入不相匹配,未充分发挥引领海洋渔业转型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比如,青岛24处海洋牧场示范区中有22处位于近浅海,与深远海协同发展不够;烟台46处海洋牧场示范区占全市渔业养殖用海面积的20%以上,而产量仅占全市总产量的3%左右,与“海上粮仓”主战场的目标有不少差距。
审计还发现,由于海洋渔业、财政等多方主管部门履职不到位,导致一些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推进不力,虚假申报、虚假建设问题突出,有的甚至涉嫌套取财政资金。
对此,审计推动烟台深入开展海洋牧场“百箱计划”三年行动,2023年加快建设6座深远海养殖网箱,开展10个水产种业领军企业基础设施提升项目,进一步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海洋牧场综合效益。
威海采取定期调度和不定期督导相结合的方式推进项目建设,还专门出台《威海市海洋牧场发展规划(2023-2028年)》,推出生态养殖示范、海洋种业良种繁育基地建设等重点工作,进一步拓展海洋牧场功能、提高海洋牧场效益。
此外,山东审计调查还关注了海工装备产业发展情况,反映和揭示了产业规模小、产业链配套不完整,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关键技术存在“卡脖子”现象,造船行业部分业务附加值不高等问题突出。
对此,审计建议优化产业规划布局,强化产业补链强链力度,系统梳理本地配套清单,提升政策扶持精准度,加大对高新技术配套企业等扶持力度;强化产学研合作,增强海工装备产业核心竞争力。
根据审计建议,烟台开展海洋工程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2023-2025年),按照“优势凸显、集聚发展,区域协作、配套互补”的原则,构建“三区引领”“多点支撑”的海洋工程产业链布局。青岛开展海工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2023年专项工作,联合申报山东省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集群,进一步提升产业发展能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