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报见习记者 高梦迪
1月份已经结束,大多数银行信贷投放均已超额完成任务,实现了开门红。据观察,从目前已经发布1月份金融数据前瞻报告的七大机构来看,市场普遍认为1月份信贷新增在4.3万亿左右;在社融方面,市场普遍预测在6万亿的水平。整体看,市场对首月信贷“开门红”的情况比较乐观。
多家机构预测信贷将超预期
2月7日,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表示,预计1月新增信贷可能在4.5万亿左右,较去年同期同比小幅多增,1月新增社融规模或达到6万亿元,但受到基数效应等因素影响,社融同比增速还将继续下滑,预计在9.4%附近。中信证券认为,1月是春节月但企业信贷需求旺盛,由于2022年11月以来债券市场的波动,企业债发行受阻,拖累了社融增速,但促使企业的部分融资需求转变为贷款,带动新增信贷的1月“开门红”的情况。
光大证券认为,1月份信贷超预期,原因除基建项目发力、制造业贷款回升之外,信用债置换形成贷款增量也是重要原因。
目前,多数机构都认为基建项目是对公贷款重点领域。浙商证券最新报告指出,对公方面,国有行及城商行继续保持在稳增长型信贷投放领域的优势,股份行普遍聚焦绿色、科创等重点方向寻求突破,有望扭转对公投放疲软态势。
“疫情情况趋稳,经济预期好转,这和1月份信贷‘开门红’有很大的关系。”8日,山东财经大学金融学教授李德荃在接受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次是探底回升反弹,今年经济将迎来恢复性增长,企业的贷款欲望有所提高。同时,国家‘稳’字当头的经济政策也在鼓励银行投放信贷。”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上图表示票据和存单利差上行,预示信贷投放较好)
个人贷款需求相对滞后
与对公业务“一年之计在于春”相比,今年“开门红”期间,银行个贷业务仍在等待需求回暖的信号。
广发证券银行分析师倪军指出,六大行对公业务需求改善较为明显,信贷储备充足,年初“开门红”投放情况较佳。与此同时,零售业务需求短期内仍待恢复,未来随着疫情扰动因素逐步消散,叠加相关政策支持陆续落地见效,预计将出现明显回暖。
由于可以依托项目提前储备,对公贷款在投放节奏上相对更可控,且具有明显的季度特点。而包括住房按揭贷款、消费贷在内的个人贷款投放则有赖于需求复苏。
招商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廖志明表示,个人贷款中,住房按揭贷款是绝对的大头。随着房地产市场逐步回暖,楼市交易量能否改善是拉动住房按揭贷款的关键。而消费贷方面,节前不少公司发放了年终奖,不少消费者可能会用奖金偿还信用卡贷款、消费贷,这对消费贷整体规模可能会造成影响。
多家银行明确一季度信贷投放安排
放眼全年,根据各银行在春节前陆续披露的2023年工作计划,银行加大信贷投放力度依然可期。从贷款流向看,制造业、消费领域、房地产均成重点。
六大行中,工商银行明确,将持续加大信贷投放力度,继续对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全力服务“保交楼”,增强消费贷款市场竞争力。农业银行提出,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基金项目配套融资,加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投放,扎实做好消费民生金融服务。交通银行表示,要更加有力地落实“保交楼”任务,更加紧密地对接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股份制银行中,平安银行在年初提出目标——“3年实现实体经济贷款客户数倍增,制造业、绿色金融贷款占对公贷款增量比例提升至50%”。该行表示,2023年将加大在绿色产业、汽车产业链、医药供应链、电子信息高端制造等战略新兴产业投入。据浙商银行介绍,该行将在2023年优化“弱周期行业”布局,重点支持能源电力、新兴产业、医药制药领域企业;同时,保持对房地产等强周期行业信贷投放力度,合理安排房地产信贷投放。
“个人消费贷回暖的可能性很大,但是回暖强度还有待于观望。”李德荃对经济导报记者说,“随着房地产政策的调整,房地产业的回暖,住房信贷和汽车等大件类的消费贷将会增加。同时,经济复苏等因素可能会让很多人出现‘报复性消费’,从而拉动个人信贷的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