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港经济开发区抢抓机遇,率先一步,依托临港优势和石化产业基础优势,形成烯烃芳烃、功能性高分子材料和先进碳材料两大“雁阵形”集群 ◆记者 李志海 通讯员 张振 突出“一个统领”,抓好“一个中心任务”,强化“四个支撑力量”,着力推动“三个改善提升”——全市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动员大会,吹响了全市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奋力开创高水平现代化强市建设新局面的号角,进一步坚定了全市上下抢抓机遇谋发展、创新实干谱新章的信心和决心。 东营港经济开发区作为全市新旧动能转换的主战场,两大“雁阵形”集群中重点项目加速建设、“四新”经济全面布局、智能化数字化改造提档升级,绿色低碳发展阔步前行。 构建循环经济 一个产业就是一个新的增长点,一批产业就是一个新的增长极。 当下,“链式发展”如火如荼,东营港经济开发区抢抓机遇,率先一步,依托临港优势和石化产业基础优势,形成烯烃芳烃、功能性高分子材料和先进碳材料两大“雁阵形”集群。 何为“雁阵形”集群?主要是指具备一定规模和综合竞争优势,集群内产业链条完整,集群创新转化能力和协作配套能力较强的产业集群。 东营港经济开发区港北一路上的企业就是生动的场景:天弘公司生产的丙烯可直供院内的宏旭化学生产甲基丙烯酸甲酯,同时隔墙供应科鲁尔公司生产丙烯腈,进而生产ABS(即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种单体的三元共聚物),副产的氢氰酸回供宏旭公司用作阿托伐他汀钙的原料;宏旭化学生产的MMA可供应给一路之隔的启恒新材料公司生产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科鲁尔的丙烯腈同时供应隔壁的蓝湾公司生产丙烯酰胺、聚丙烯酰胺、高吸水性树脂。泰特尔公司生产特种环氧树脂及系列新材料项目,产品可广泛应用于油墨涂料、光刻胶、电子封装、3D打印增材等领域,从丙烯原料到新型树脂、光学膜的丙烯产业链逐渐完善。 产业链供应链是工业经济的筋骨和血脉,稳住产业链供应链,是增加经济韧性的必然选择。为此,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在站高谋划、一体部署上下足了功夫:近年来,开发区高标准推进编制《国家绿色循环能源石化产业基地总体发展规划》,用规划系统性地指导项目的选择和配套,做好大企业内部延链的“小循环”和企业之间隔墙供应、梯次发展的“中循环”,把企业的“物理集聚”变成项目之间的“有机集群”。利用现有炼油基础发展烯烃、芳烃等基础石化原料,不断往下游延伸精细化工、新材料产业,优化产业的发展方向、链条设计,积极引导企业按照生产装置互连、管道互通、原料隔墙供应的模式,构建项目产品、公用工程、能源资源循环使用的循环经济,形成良好的上下游原料互供关系。 港口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东营港经济开发区也在港口边规划着下一个“雁阵形”集群。渤海湾畔,来自世界各地的油轮往来穿梭,东营港立体综合物流产业建设如火如荼:着力推进投资18亿元的4个10万吨级液化泊位及东营港内航道工程建设,彻底改变东营无深水港的历史;加快总投资31亿元的25万吨单点系泊项目实施,提升液化品储备供应能力,进一步降低企业运输成本。加快集装箱、散杂货等泊位建设,进一步完善东营港货运种类。加快临港物流建设,推动总投资40亿元的东营港综合物流园实施,今年上半年启动疏港铁路联络线建设,打通疏港铁路全面运营“最后一公里”。 抢占科技制高点 科技是强盛之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东营港经济开发区这方热土上,处处涌动着锐意创新的浪潮。 山东亿维新材料有限公司不断尝到创新带来的甜头。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年产10万吨高品质负极碳材料项目顺利投产,标志着山东高端化工创新创业共同体在研发、转化、服务一体化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针对企业个性化需求,共同体引进多位博士组建碳材料专业研发团队,持续开展6个月以上的中试试验,验证技术可行性,积累第一手资料,完善工艺包设计,最终确定采用全球最先进的两炉三塔生产工艺,实现高端碳材料产品技术交付,填补了国内生产高端针状焦技术空白。 目前所研发针状焦产品包括超高功率石墨电极用针状焦、接头焦、高端负极材料用针状焦等多种产品,并可根据各锂电池负极材料企业对针状焦的不同要求提供定制化服务,制备的负极材料容量高,循环性能好,倍率性能好。这一高端产品的原料正是园区内原油加工装置副产的油浆,项目采用催化油浆作为原料,变废为宝,提高催化油浆附加值,经萃取装置、精制装置、碳材料装置、超高功率电极材料装置后生产高品质针状焦,真正做到了物料“吃干榨净”,产业高端发展。自主研发的萃取技术,可以富集催化油浆中的芳烃组分,脱除沥青质、胶质及颗粒杂质,目标产品收率高,能耗最多可降低70%。另外,本项目在设计阶段就将能量作为一个重要的优化目标,采用了大量节能设备和节能设施,工艺流程中通过选择合理的换热设备、优化的换热流程以提高热能的回收和利用;设备选型中使用新型高效换热设备、节能型转动设备、高效保温材料以提升设备效率,减少热损失;变电所采用节能型变压器、优化变电所位置,缩短供电半径等措施以减少能量损耗。 全市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动员大会上提出,要推进装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园区上线、集群上云,培育打造一批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园区工业互联网平台+智能工厂”就是生动的实践。 在联合石化,数字赋能提质的观念深入到生产运营的各个层面。该公司以技术和集成基础为支撑,以标准框架为保障,对工厂的设备、控制、生产过程、经营管理、分析决策进行全方位智能化设计,将卓越运营的管理与推进实践和智能化技术与应用充分结合起来,实现联合石化卓越智能工厂信息系统的一体化管控与高效利用。联合石化智能工厂的建设不仅实现了资源利用高水平化、产品质量优质化和生产过程能源低消耗化,而且实现了生产过程的无害化。与改造前相比,联合石化自控率提高至95%以上,关键工艺参数标准偏差减少30%以上,降本增效超过2800万元/年。实现了多平台无缝衔接,计量效率提升50%,下单效率提升70%,最大出货量提升86%,人员编制减少36%,节省人力成本超过500万元/年。 全链条建强人才队伍 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要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下好自立“先手棋”、打好自强“主动仗”,就必须让人才真正在科技创新中挑大梁、当主角,让人才活力在科技创新大环境中竞相奔涌。 全市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动员大会明确提出“要突出人才引进培育”。东营港经济开发区“招才引智”的脚步从未停歇:新春第一会——立足“双招双引”,加力提速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2月16日,在沪举办的东营港经济开发区、东营综合保税区2023年(上海)“双招双引”推介会,现场签约7个项目,2个涉及人才招引。 近年来,东营港经济开发区聚焦创新链激活人才链,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围绕创新链攻关课题,实施“政府牵引+企业、院校参与”的精准引才模式,引进徐春明院士团队20余人,集聚各类国家级创新人才60余人,与美国、韩国等多国外籍院士建立合作关系,并采用资本参股、课题参股、技术参股等多样化的利益绑定机制,有效调动人才创新动能,提高课题攻关率和成果转化率。 以培育拉动人才链为“轴”,以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协同发展为“体”,东营港经济开发区深入挖掘“四链交集”,推进融合发展,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东营港经济开发区通过编制创新链思维导图,推进重点科研“项目群”攻关,梳理企业重点技术难题、重大需求53个,选择合作院校22家,达成合作意向36个,获得专利技术180余项。先后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十余家大学建立合作关系,组建协同研发团队220余人。同时,推动高校在专业设置、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与园区产业结合、建设实习实训基地,累计定向培养引进实用型专业技术人才1300余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