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报记者 戚晨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与机器人技术深度融合,机器人跨行业跨领域的融合应用不断增多。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7部门联合制定发布《“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下称《实施方案》),分类施策拓展机器人应用深度和广度。
中国已成为全球机器人最大的应用市场。其中,工业机器人已在60个大类、168个行业中得到应用。作为制造业大省,山东工业机器人的发展也如火如荼。经济导报记者近日在走访中了解到,山东的“机器人+”带动了产业的整体发展,工业机器人产品在实现智能化、自动化、柔性化生产的同时,助力企业降本增效。
“山东造”机器人成“明星”
2023年春节档,硬核科幻大片《流浪地球2》备受关注,上映首日便打破32项纪录。在电影中,不同形态的机器人存在于各个场景,保障着庞大体系的稳定高效运转,让观众直呼过瘾。
“镜头中出现的机器人机械臂均由遨博智能提供产品技术支撑,2022年7月公司推出的全球首款智能咖啡机器人也同时出现在了画面中。”近日,遨博(山东)智能机器人董事长韩永光在受访时介绍,电影中的协作机器人在现实中已实现多场景应用,“2022年7月,公司牵头研发的全球第一款全自主可控复合机器人,以全国总评第一的成绩成功中标工信部复合机器人项目,获得项目补贴1.05亿元。同期,公司推出全球首款智能咖啡机器人产品,在烟台举行的‘省长杯’工业设计大赛上摘得银奖。”
据了解,遨博智能长期深耕协作机器人领域,针对各行业差异性应用,先后推出了多个产品系列,并通过不断加强研发及应用创新,成功打破外资品牌的市场垄断地位,在汽车、3C、半导体、机械装备、医疗健康、巡检、新零售、物流、教育等领域,均有亮眼表现。
韩永光介绍,遨博(山东)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还将推出全球首款小型化六轴机器人,较市面现有产品主机体积缩小85%、机械臂自重降低50%、荷载提高30%,同时产品价格降低50%,彻底颠覆现存产业。
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其研发、制造、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
“机器人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高端制造深度融合的成果,呈现出技术快速迭代、产业高速增长、应用持续深化等趋势。未来需要加快机器人成熟场景普及推广,加大新兴领域产品创新,做强细分领域特色应用,推动产品向产业链高附加值方向发展。”韩永光表示。
厚植产业沃土
山东近年来大力实施新旧动能转换,推动企业不断向智能制造方向转型升级。在济南,一批工业机器人企业发展势头强劲。2022年,翼菲自动化、奥太电气、兰剑智能等一批工业机器人企业,都交出了高分答卷,带动全市工业机器人产业实现56%的高速增长。
“如今的翼菲实现了高性能工业机器人本土产业化,大众熟知的企业中,富士康、联想、京东、苹果、顺丰、美的等企业都直接或间接使用了翼菲自动化的机器人系列产品。如全球最大的玻尿酸原料生产企业华熙生物,就是凭借翼菲的智慧化生产线‘承包’了女孩们的化妆桌。”翼菲自动化CEO张赛在接受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介绍,企业自主研发的“迅翼”机器人,它的工作节拍最快可达0.3秒以内,重复定位精度可以达到0.08毫米,适合于高精度的工作环节。“虽然翼菲自动化立足于山东,但是已经和‘世界级’的机器人水准足够接近。”
龙头企业带动了产业高速发展,形成了产业集聚。传统资源大市济宁,正积极鼓励行业企业向产业链高端延伸,引导电机、精密传动、机械加工等领域的企业向机器人关键零部件产业转型。
经济导报记者在调查走访中了解到,济宁基本形成邹城机器人产业园、济宁高新区高端智能机器人生产基地两大机器人产业园区。一批机器人本体、零部件和系统集成等产业链企业在济宁快速崛起,基本形成“机器人本体制造+系统集成研发+行业应用”的机器人产业链条。此外,作为国内首家“国家机器人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青岛高新区也早早瞄准机器人产业赛道,聚焦机器人、智能制造装备等领域,集聚了科捷智能、宝佳、科捷机器人和新松机器人等百余家重点企业。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等17部门印发《“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下称《方案》),提出到2025年,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较2020年实现翻番,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行业应用深度和广度显著提升,机器人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
突破人才“次元壁”
近年来,遨博、珞石、越疆等多家机器人企业纷纷入驻山东。“中国制造业现多依托外国技术,科技投入不足,面临诸多挑战,为此,我国提出了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中国制造提升战略。要使中国制造业站在世界前沿,这就涉及到智能制造。智能制造的关键技术在于机器人。”山东大学机器人研究中心主任李贻斌认为,机器人的发展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机器人正朝着智能性、易用性、安全性、交互性的趋势发展。
2022年,达闼XR-Lab与山东大学机器人研究中心联合实验室揭牌,李贻斌对达闼云端机器人架构及海睿OS云端机器人操作系统表示高度认可,他认为,校企合作将为高校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人才培养开拓更广阔的空间。
“我们此前到德国考察,学生们就是在生产线上一边学习、一边试验、一边工作,这样的人才不仅能够完成开发,更会在产品开发中优先植入‘应用’的思维。”山东中达通电信技术科技有限公司CTO李一平接受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提出,山东培养机器人人才,应从产业布局、建设产业软环境方面着手,充分考虑产业、人才、区域和资源禀赋,立足行业基础和发展定位,尤其要强化产业链中人才的协作合作,真正带动行业人才的不断成长。
李一平建议,山东在机器人人才方面应充分利用山东省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发达的优势,培养一批智能装备技术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等领域人才,并吸引海内外优秀人才落地,让人才不仅可以自主研发技术,还可以带回来国际化的先进技术,这才是企业和产业发展的根基。
“机器人人才不只是诞生在院校的摇篮里,更成长于市场的风雨中,山东为机器人产业发展营造了更包容的外部环境,人才在这里可以得到鼓励和肯定,相信这才是人才愿意留下来,或者说是突破‘次元壁’的主因。”李一平表示,下一步随着“机器人+”赋能千行百业、走进千家万景,行业需要大量的产业和技术人才,这将给机器人行业带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