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报记者 王雅洁
银行理财量升价跌趋势明显。日前,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发布的《2月银行理财报告》显示,今年2月净值型理财平均业绩比较基准创近年来最低水平,各类机构理财产品平均业绩比较基准均出现下跌;发行量方面,净值型理财产品发行数量环比增长24.83%,地方性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较多。经济导报记者走访中也发现,由于此前实际兑付收益率较低甚至出现亏损,不少投资者对目前银行理财的业绩收益持观望态度。
作为唯一一家山东城商行理财子公司,青银理财在业绩收益方面表现亮眼。2月青银理财以4.56%的产品平均业绩比较基准位列第三,排在农银理财、苏银理财之后。对于投资者而言,业绩收益与合规风险皆为银行理财产品需关注的要素。值得注意的是,今年2月青岛银行因理财产品相互交易调节收益违法违规收到监管部门的罚单。
最近市场回暖
“经历了2022年底的破‘净’潮,现在不知道到底该怎么挑选理财产品。”日前,济南白领孙晓与经济导报记者交流理财心得时透露,去年9月她在省内城商行购买的净值型理财产品在12月出现了亏损。“虽然后来慢慢涨回来了,但我对资管新规实施后的净值型理财刷新了认知,收益受市场波动太明显了。”
有过亏损经历的孙晓,暂时没有选择再购买锁定期限的理财产品。“春节后,我把闲置资金都归集起来,一部分买了大额存单,一部分认购了储蓄国债。”孙晓盘算着,“还有一部分资金,暂时放在两家银行现金理财中,出现波动可实时赎回。”
孙晓提供的理财产品持仓截图显示,她购买的现金理财分别为青岛银行的“天天开薪(净值型)”7日年化收益2.13%,齐鲁银行的“天天盈9号A”7日年化收益率2.4%。
“就现金管理型产品而言,近期包括中银理财的几款产品7日年化收益率超4%了。”济南一家城商行理财经理海伦向经济导报记者介绍,“最近市场回暖,不少银行稳健理财还是有不错的表现。不少封闭式净值型理财产品都达到7%-8%。”
经济导报记者观察到,3月17日,齐鲁银行在售理财产品中,本行自营产品年化收益率最高的是“泉心盈105天8号B款”,近3月年化收益率达7.36%。该行自营产品中,年化收益率5%以上的产品共计6款,其中2款超7%,均为R2风险。该行代销理财中,收益水平最高的是“南银理财理财管理计划4号”,近1月年化收益率7.95%。
此外,浦发银行发行的一款固收类产品“悦盈利专享2122期”封闭式、中风险理财产品近6个月净值增长率达10.945%,自2021年4月成立以来的年化收益率也有10.939%。权益类产品方面,青银理财一款名为“青银理财璀璨人生成就系列个人理财计划成就系列2022年204期(权益类)”近6个月净值增长率为4.464%,自2022年5月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达7.978%,属行业较高水平。
近日,美国硅谷银行事件引发投资者关注。“硅谷银行启示录告诉大家,资产配置,分散投资,这是机构投资的箴言,同样也适用于个人投资者。再就是永远不要低估周期的力量,在周期的顶部和底部要慎重地做出选择。”上述接受采访的理财经理海伦提示投资者,我国有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保险可以兜底,但也是有一定限制的。每位储户的存款部分(不含理财)在单家银行里赔付不超过50万元人民币。“所以一定要做到不要把钱放在同一家银行,更不能把资金只放在银行。”她表示。
收益下行趋势明显
虽然市场有所回暖,但从最新数据来看,银行理财收益下行趋势较为明显,已行至近年来最低水平。
根据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监测数据,今年2月人民币净值型理财产品平均业绩比较基准为3.78%,环比下跌6个基点,同比下跌32个基点,再创近年来最低水平。
发行量方面,今年2月量升态势显著。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2023年2月银行及理财公司发行的公募净值型理财产品数量为1896只,环比增长24.83%,同比增长18.64%。
从净值型理财产品的发行机构来看,2023年2月农商行发行762只,占比38.37%;城商行发行622只,占比31.32%;理财公司发行576只,占比29%;股份制银行发行6只,占比0.3%;外资银行发行20只,占比1.01%。
经济导报记者注意到,地方性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较多。而股份行中目前只有浙商银行仍在新发净值型理财产品,其他股份行资管业务均已迁移至理财子公司。
“由于今年春节在1月、去年春节在2月,导致当月理财产品发行数量较低,所以今年2月产品发行数量环比及同比均有较大幅度增长。”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分析师刘银平对经济导报记者表示,整体来看,理财产品发行数量呈下降趋势,今年2月产品发行数量相较于去年下半年确实有所增加。
合规与否需关注
从理财公司产品发行情况来看,数据显示,2月29家理财公司共发行了578只公募理财产品,环比增长29.89%,同比增长88.89%。刘银平分析,理财公司产品数量增长,一方面是因为前期受春节因素影响数量基数较小,另一方面是因为个别理财子公司承接了母行迁移过来的产品。
理财公司产品收益方面,2月理财公司新发的人民币理财产品平均业绩比较基准为3.85%,环比下降4个基点,同比下降54个基点。
值得欣慰的是,作为唯一一家拥有理财子公司的山东城商行,青银理财在今年2月体现出不错的业绩收益水平。
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2月农银理财产品平均业绩比较基准为4.64%,排名首位;苏银理财产品平均业绩比较基准为4.57%,排名第二;青银理财4.56%、汇华理财4.38%、杭银理财4.25%排在3~5位。
经济导报记者留意到,今年年初,青银理财曾因其是2022年唯一一家未破“净”的银行理财子公司而引发市场热议。
青银理财公开表示,“在股债大幅波动的2022年,我行代销青银理财(全资理财子公司)管理的产品,实现了理财产品净值‘0破净’,是Wind统计2022年末唯一管理产品‘0破净’的银行理财子公司”。
理财公司专业化运营后,如何提升其自身专业化发展能力,成为业界课题。事实上,就涉及大众切身利益的理财产品来说,收益与安全同样重要。
“理财随便挪,能行吗?净值化转型后,收益随市场波动,对投资者是一门很重要的教育课程。”一位山东滨州投资者在与经济导报记者交流如何选择银行进行投资时表示,“我本身是国有银行退休职工,对银行内部风险管控较为熟悉。在银行理财等目前监管较为严格的业务方面有明显漏洞和‘污点’的机构,我是不会选择的。”
在这方面,今年两度因存在“理财产品相互交易调节收益违法违规行为”收到罚单的青银理财亟待提升合规意识。
今年3月,据青岛银保监局官网披露,一名相关负责人“对青岛银行理财产品相互交易调节收益违法违规行为承担责任”。监管部门对其作出“警告”处分。
无独有偶,今年1月,青岛银保监局披露的罚单显示,青银保监罚决字〔2022〕143号同样显示,青岛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因多项违规事实被处以605万元罚款,其中一项正是“理财产品相互交易调节收益”。
所谓“理财产品相互交易调节收益”,业内人士表示,就是用其他理财产品的收益来填补某个理财产品的收益,使得该产品对外的展示收益率或兑付收益率高于实际数值。
“在低波动、高收益资产十分稀缺的情况下,银行和理财公司如何在安全性、收益性、流动性这一‘不可能三角’中做好动态平衡,将是一个长期的巨大挑战。”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点评表示,因此,理财公司应加快引入和培养专业人才,提升投研体系和能力。同时,加强市场沟通,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投资者教育活动,强化“卖者尽责,买者自负”,持续提升国民金融素养,引导投资者养成价值投资和长期投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