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杨琼
近日,滨州市“推动高质量发展·大干2023,奋勇争先向前”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举行山东滨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理服务中心专场,山东滨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理服务中心党组书记张程鹏,黄河三角洲(滨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党工委委员、滨州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产业现代技术研究院院长刘健,介绍了2023年“亮目标”工作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航天育种是利用太空辐射、真空、微重力等原理进行种子诱变育种方法,是实现种质创新的科技“捷径”。近年来,园区与神舟瑞辰张家口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火星红生物科技(山东)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共建航天育种基地,搭建航天大豆协作平台。2022年1月4日,园区自主培育的20份(共600粒)高产多抗玉米种质,搭乘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历经3个月太空辐射诱变,成功回收落地园区,已历经一代扩繁。
园区将传统的种子选育技术与航天相结合,搭上了航天育种的快车道。截至目前,引种大豆、辣椒、水稻、丹参、高粱等航天高代育种材料218份,其中进行的76个组别航天高代大豆试种中,筛选出了14个耐盐碱品系,“天洲2号”航天大豆品种参加省区试。航天育种项目入选2022年“创新滨州我担当”优秀案例。刘健表示,下一步园区重点筛选耐盐碱航天作物种质3-5个,加快扩繁进程,推动尽快完成品种审定工作。
滨州有160多万亩盐碱耕地,近年来,园区始终立足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生态基底,着力强化盐碱地良种良法创新推广,促进现代农业产业融合发展。
杂交小麦选育获突破。与全国杂交小麦首席专家赵昌平团队合作,共建杂交小麦产业技术研究院和环渤海滨海盐碱地国家杂交小麦区域试验站。连续两年试验数据,杂交小麦与常规小麦相对比,增产20%以上,节水30%-50%,用种量减少30%以上。“京麦189”品种去年在园区中低盐碱度土壤条件下实打实收亩产647.5公斤。高产多抗玉米新品种“泉兴99”玉米品种通过审定,成功筛选出2个“一年双季”藜麦新品种。
园区还建成耐盐碱苗木种质资源库,汇聚耐盐碱苗木种质20000余份,16个无飘絮柳树新品种,无絮柳新品种连续2年荣获杨凌农高会“后稷奖”。园区还与滨州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共建“滨州市珍稀濒危野生植物资源扩繁基地”,开展本土珍稀濒危特色野生植物资源保护和开发。
同时,园区也不断探索推广盐碱地新栽培模式,成功探索出冬枣休眠期林下种植羊肚菌“枣菌间作”新模式,已在沾化区部分冬枣家庭农场进行推广。“冬枣园高效管理和生态优化”技术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园区建成了中草药种植示范基地,金银花、刺红花、金丝皇菊等20余个中草药品种在盐碱地上引种成功。
刘健表示,下一步,园区将继续立足种业自立自强要求,聚焦盐碱适生种质和技术这个焦点,助力突破种源瓶颈,持续推进以杂交小麦、藜麦、中草药等为代表的耐盐碱种质引种、培育,力争2023年引种盐碱适生种质400份,引育高产多抗玉米新组合3-5个、双季葡萄新品种5个,复审三耐桃、无絮柳等林果新品种3个。持续扩大“枣菌间作”模式示范推广,为滨州广大枣农带来更大收益。同时,园区也将从良种良法中挖掘创业基因,汇集产业要素,引育相关企业,推动科创引领产业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