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元春 通讯员 韩浩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基层富民工作的实际切入点。今年以来,邹平市黛溪街道深入贯彻“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落实产业帮扶政策,做好‘土特产’文章”的发展思路,锚定赋能续航乡村振兴,着力推进特色产业做大做强。
用好“土”的资源,留住田园“乡愁”
正值周末,王大哥一早便和妻子来到“自家”农场里忙活起来。“自己开垦自己种,想吃啥种啥,基本不用外面买,这一小块农场的菜够一家人吃了。”王大哥望着满地绿油油的蔬菜高兴地说道。
据了解,南营村位于邹平市城区,该村因地制宜,立足本土资源,利用村内闲散土地打造了“开心农场”,这不仅让沉寂的农田“活”起来,为早已疏远了泥土气息的城里人留住了“乡愁”,同时也成为了南营村创新思路致富增收的好举措。
“小块农场租金每年是550元,面积约63平方米,并提供免费用水,目前,149块农田已全部‘租出’,为村里增加年收入8万余元,经营收入比原来的租赁模式提高了近25倍。”黛溪街道南营村党支部书记黄维村介绍到。
做足“特”的文章,擦亮乡村振兴“金”招牌
“我们今年又种植了10亩生姜,10亩大蒜,2亩糯玉米,预计村集体收入40余万元,能够带动村里劳动力500余人。”黛溪街道韩坊村党支部书记王强说。据王强介绍,该村门口有座“制粮山”,相传早年间整个邹平能产像制粮山这样大的一堆粮,这堆粮就能养育全邹平的人,村里人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寓意,于是,在2022年3月1日,“韩坊粮山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便正式成立。
依托种植合作社,韩坊村积极向外对接,与北京市农科院积极合作,共同培育优质姜种,推出“一桶姜山”品牌,全力将生姜推向更高、更大市场。“通过精加工、高档包装,生姜每斤能卖到十五六块钱呢。”村民们洋溢着忙碌又满足的笑容。生姜给韩坊村民带来了沉甸甸的希望,如今,“一桶姜山”这张名片成为了村民手中的致富“王牌”。
随着农业品牌建设逐步加强,黛溪街道大力实施“品牌强农”行动,依托辖区各村不同的资源禀赋,全面实施标准化基地建设,“一桶姜山”“马庄猕猴桃”“张高红芽香椿”等一批地标品牌已逐渐成为该地强农富农的“金字招牌”。
建强“产”链条,“小买卖”成就“大产业”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生命如此,产业亦然。黛溪街道张高村的水杏有400余年的种植历史,明清时期曾为贡品而久负盛名,其特点“个大如桃、清爽可口、气味芬芳、营养丰富”。目前,张高村水杏种植面积1000余亩,一棵树产杏约200斤,村民平均亩收入2万元。2018年7月,张高村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以“土特产”推动产业振兴,根本目的还是为了让老百姓收获更多“真金白银”。依托张高水杏,黛溪街道已连续开展了8届水杏采摘节、“山色杏海音乐节”以及“水杏文化节”,新建、维修了包括凤凰山、柳泉井、神仙炕、跌牛台、山神庙在内的六处景点,打造出了一套集赏花、采杏、旅游一体的张高水杏文化体系,在提高张高水杏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同时,也一举推动了当地服务业的蓬勃发展。
“我们还将积极探索张高水杏深加工模式,打造更多优秀的、高质量的乡村产业模块,切实推动乡村产业兴旺。同时,我们按照农业‘新六产’要求,全力推进产业融合发展,让黛溪街道村村‘丰’景如画。”黛溪街道张高村党支部书记张传明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