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报记者 杜海
临近年报“交卷”时间,不少上市公司却纷纷修正2022年度业绩预告。统计显示,截至4月18日,共有88家上市公司发布了2022年度业绩预告修正公告。其中,61家公司向下修正业绩,占比69%。值得关注的是,有15家公司业绩预告出现“变脸”,其中13家公司业绩增势由“晴”转“阴”,变化速度快、幅度大,令投资者大跌眼镜。
上市公司在修正业绩预告时出现业绩“变脸”现象,在资本市场并不罕见。“变脸”原因不一,包括经营突发变故、员工测算失误、计提大额减值等。我们知道,业绩预告与正式财报披露存在一定时间差,在此期间可能遭遇一些不可控因素影响,如并购失败或投资失利等,导致最终经营数据出现一定偏差,这也在情理之中。上市公司及时进行修正公告,投资者并非不能理解,但在很短时间里,经营业绩出现天壤之别,或反映出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的混乱,甚至有信息披露造假、违规操纵市场以及进行“财务洗澡”等嫌疑。
这种由盈转亏或“小亏变大亏”等业绩“变脸”的行为,为市场所不齿,有一些公司还收到了监管关注函。比如,高斯贝尔、ST海投等公司,便在发布修正业绩预告的公告后,收到了交易所的关注函。关注函要求其说明业绩预告是否合理、谨慎、客观、准确,是否存在影响业绩预计准确性的不确定因素,公司对其影响程度是否进行了充分提示和披露,等等。
从监管部门过往披露案件看,有上市公司因疏忽大意、业绩测算不够审慎严谨,导致净利润等数据计算错误;也有上市公司因前期业绩含有水分,试图将累积的潜在亏损一次性处理掉,导致业绩大幅变动;还有上市公司故意在预告数据上动手脚,以达到吸引资金追捧、股东借机精准减持或进行股权质押等目的。相关行为,既误导了投资者的决策判断,也扰乱了市场交易秩序,严重的还可能涉嫌违法犯罪。
当然,上市公司披露业绩预告后,又预计本期业绩与已披露的业绩预告差异较大的,理应及时进行修正。但是,上市公司的业绩预告要更加审慎和客观,相关从业人员应加强会计核算工作和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业务水平和风险预警能力,确保业绩预计和业绩快报的准确性。公司董监高也应及时、全面了解和关注公司经营情况和财务信息,就业绩预告及修正公告的准确性进行审慎判断。
业绩预告是上市公司消除信息不对称、稳定投资者预期的重要方式,也是公司拉近与投资者距离的良好契机。如果表现敷衍,不仅凸显出企业管理粗放无序,更折射出企业对投资者的不尊重,最终只会招致市场“用脚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