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报记者 刘勇
近年来,随着医疗美容市场的不断扩大,行业乱象层出不穷,制售假货泛滥、虚假宣传屡禁不止、医疗事故频发、医美维权难度大等问题,不仅侵害了消费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也损害了行业的声誉和信誉。
针对于此,近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公安部、国家药监局等11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美容行业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将有效推动对医美行业的常态化、综合性监管,预示着医美行业迎来强监管时代。
近年来,以医美为代表的消费医疗产业成为消费新增长点之一。据中国整形美容协会统计,目前我国有800万以上的人进行过整形,30岁以下的占比约为80%。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医疗美容市场规模约1975亿元,预计2023年市场规模将达3115亿元。
中信证券2021年发布的医美行业研报预测,2030年中国整体医美市场规模将达到1.3万亿元,其中,正规医美市场规模为7556亿元,占比58%;非正规医美市场规模占比达到42%。
不过,医美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野蛮生长的乱象。一则则医美悲剧触目惊心,或伤及“颜面”,或危及性命。中国消费者协会官网投诉数据显示,2015年至2020年,全国消协组织收到的医美行业投诉从483件增长到7233件,5年间投诉量增长近14倍。非法行医、虚假宣传、价格欺诈等问题突出。
《2020年中国医疗美容行业洞察白皮书》显示,2019年国内具备医疗美容资质的机构有1.3万家,其中15%存在违规经营的现象,而不具备医疗美容资质的黑机构超过8万家。
可以说,对医美行业进行“强监管”,已成为消费者的强烈呼声。分析起来,医美乱象的产生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这一行业的医疗本质被淡化了。现实中,不少人分不清生活美容和医疗美容。像美甲、保湿、锁水等修饰性美容,没有创伤性和侵入性,属于生活美容;而割双眼皮、抽脂、隆鼻等属于创伤性或侵入性的医学技术方法,则应归入医疗美容。
近几年,我国相关监管部门多次发文,强化对医美行业的监管。2020年4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美容综合监管执法工作的通知》,要求推动医疗美容机构公开执业信息,并严厉打击无证行医。2021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发布的《关于印发打击非法医疗美容服务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中又提到,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具备法定条件,不得开展医疗美容服务。
此次出台的《意见》再次明确,医疗美容培训属于医疗技术培训,一般应当由专业院校、医疗机构组织对医学生、医疗技术人员进行培训。严禁对“零基础”等无行医资质人员提供医疗美容技术培训。
随着国家相关部门对医美行业的整治,行业野蛮生长的乱象得到了有效遏制。不过,医美行业兼具医疗属性和消费属性,监管涉及多个部门,存在监管“盲区”,医美行业仍是消费者投诉的“重灾区”。
《意见》强调跨部门综合监管,在现有法律法规框架下,从登记管理、资质审核、“证”“照”信息共享、通报会商、联合抽查检查、协同监管、行刑衔接等多个维度同时发力,构建贯通协同、高效联动的行业监管体系。由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会同其他监管部门系统梳理医疗美容行业风险点,结合本地实际,将医疗美容诊疗活动、涉医疗美容经营活动以及医疗美容用药品、医疗器械等涉及多部门监管的事项纳入综合监管重点事项,明确重点监管清单,并按照深入推进跨部门综合监管总体工作部署,对监管重点事项实施动态更新。
在业内人士看来,《意见》的出台,势必让黑机构、黑药械、黑医生无所遁形,让正规的医美机构迎来蓬勃发展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