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24日,由侯咏执导,刘烨、胡军等主演的《望道》正式与大家见面。作为一部人物传记类型的影片,《望道》并未循规蹈矩、平淡讲述陈望道的一生,甚至开头大部分的情节都与陈望道无关,直到在寻找《共产党宣言》的翻译时影片的重心才转到陈望道身上。全片也是选取陈望道20天翻译《共产党宣言》的事件作为切入点为我们展开陈望道的半生。
望道,致力于追望大道,在风雨飘摇的旧中国里追望救国救民的真理大道。《望道》在人物出场时的第一句话就为整个影片奠定了基调。既是救国救民的真理大道,道路上必然困难重重,从日本留学回来后,陈望道接下了翻译《共产党宣言》的重要任务,20天内,既要翻译完《共产党宣言》,又要把它翻译成国人能够领会的内容。陈望道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甚至粽子误蘸墨汁吃进嘴里都浑然不觉。
《望道》作为一部红色主旋律革命影片,并未流露出假大空的说教意味,而是将那一段历史细腻生动地娓娓道来。导演侯咏眼光独到,在叙事上下了功夫,《望道》与其他主旋律影片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摒弃了以往主旋律宏大的叙事架构,不再是以客观视角去讲述一部史诗,而是以陈望道的个人经历着手,从他的家庭、身份、关系切入,以小角度彰显宏大政治主题,这也是《望道》的精妙之处。陈望道作为那个年代万千革命者之一,他是个体,但他的经历却映射了众多革命者们的共通点,他有原则,追寻真理,坚守信仰,他的身后是成千上万的追光者们。
《望道》之所以能让观众不觉说教和乏味且能够为之动容,重要的一点原因在于细节之处的描写贴合现实生活。例如陈望道在屋内进行翻译工作时,屋外传来孩童哭声,陈母忙跑出去查看情况。在发现是邻居教训孩子时急忙制止并叮嘱对方自己的儿子在工作。这一幕无论是在哪个时代或是在哪个家庭中都有过相似的经历,因此也更能引起共情。在蔡慕晖与陈望道火车站告别的片段中,蔡慕晖将手抄本送给陈望道时,陈的反应是复杂的,既有惊讶,惊讶之余还有欣喜,欣喜之余还带有犹豫,他惊讶于蔡的用心,欣喜的是蔡的肯定,犹豫的是对蔡的感情。而当坐上火车的蔡慕晖在窗上呵气写下提示,陈望道翻开书看到少女秀发时,那个时代的少女心事让观众惊叹。那一刻,火车开动,虽两人距离越来越远,但两颗心却越来越近。
透过人性敞开政治的丰富和真实是《望道》的一个亮点。除了主人公陈望道以外,影片对于次要人物人性的展现是对反映那个时代政治的补充。杨阿龙作为工人代表,为了见刚出世的孩子一面可以向敌人下跪,但面对敌人的劝降,他仍能坚守自己的信仰。戴季陶本是革命的前驱者,后来却成了反革命的领导者。道不同不相为谋既可以用来形容陈望道和戴季陶之间的关系,也可以概括当时的政治环境。因信仰不同,戴季陶选择追随孙中山的国民党,而陈望道则坚守了共产党的阵地。从最初的好友到后面的话不投机半句多。在当时那个风雨飘摇的政治环境中,大家都在“望道”这条路上艰难前行,只不过有的人选择了明道,有的人选择了暗道,陈望道是前者,戴季陶则是后者。
既选择了明道,那么道路的尽头必然是光,陈望道就是追光者。陈望道病重,蔡慕晖为求药前去求助戴季陶,戴提出的交换条件是让蔡翻译包含不实历史的文件,一面是信仰和良心,一面是丈夫的生命,蔡内心苦苦挣扎了片刻,最后面临艰难抉择,舍小家为大家。而最后,“光”也善待了追光者。家国情怀正是那个时代的革命前辈们所追崇的,在那个时代信仰高于一切,而共产党就是陈望道和蔡慕晖以及千千万万革命者们的信仰。
提到政治和历史,往往所联系到的感情色彩的词汇都是严肃的,伟大的,但在《望道》中,政治与历史却可以是亲情的,是浸泡过墨水的温热粽子;是温情的,是对邻居训儿噪声的阻止;是浪漫的,是瓢泼大雨中的相拥入怀……这是陈望道的个人经历,一件件充满着烟火气和人文情的经历跨越了一个时代让人仿佛置身其中倍感亲切。
《望道》的成功也为主旋律影片的创作提供了思路,若想把历史讲好,让大众更好地去欣赏历史类题材的影片,就要从细节之处入手,只有贴近现实生活的创作,观众才能够更好的体会和感悟影片所传达的价值观。把政治的,人性的,伦理的相互融合起来,注重细节之处,才能够创作出大众喜爱的主旋律影片。 ( 李明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