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报记者 吴淑娟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走进博物馆,“打卡博物馆”也成为了文化消费新风尚,博物馆热潮涌。据国家文物局不完全统计,今年“五一”假期全国博物馆接待游客超5000万人次,达历史同期最高水平,一级馆均达到游客接待上限。
博物馆成文化旅游新风尚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一早不少市民来到济南市博物馆参观。
“今天是博物馆日,早前看到可以体验‘汉代铜投壶’游戏,就想带孩子体验一下这些原先只能在电视上看到的古代游戏。”市民李女士告诉经济导报记者。
当日,济南市博物馆推出了《金榜名传四海知——馆藏科举文化与明清状元主题文物展》、《闲事长物——馆藏明清文人生活用品展》、投壶游戏、鉴宝活动、模拟文物修复等各种活动。
“博物馆已成为了解一个城市最有效的渠道,打卡当地博物馆早已成了我们家旅游的必选项目之一,这些年带着孩子也参观了全国各地大大小小、各具特色的博物馆不下三四十家。”媒体人朱小艺接受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朱小艺告诉经济导报记者,到博物馆看的是展品,了解的是展品背后的历史和文化,通过将书本上的历史与文物结合起来,在体验中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像省博、市博以及胶济铁路博物馆、老商埠博物馆、青岛贝壳博物馆、淄博陶瓷琉璃博物馆、平邑地质博物馆等特色博物馆我们经常去,感觉常去常新,孩子也通过参观博物馆爱上了历史。”
大学生陈密则热衷于打卡网红博物馆。“通过现代AR技术、人工智能语音等新技术手段,博物馆不再只有冷冰冰的文物,增加了体验感和互动的应用场景,使得历史和文物鲜活起来。”陈密告诉经济导报记者,近几年一些博物馆陆续推出了各种既具备历史文化意义又与现代结合的文创产品,迎合了年轻人注重社交和人文价值的需求,使得打卡博物馆成为年轻人的时尚举动。
在山东博物馆,在世界博物馆日来临之际开展的“海岱日新——山东历史文化陈列”展也吸引了不少爱好者,2000余件(套)精美文物呈现出的齐风鲁韵引人入胜。
经济导报记者在展览现场看到,飞屏互动、低反射玻璃、沉浸式体验漕船……“海岱日新”大展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媒体、新技术,艺术与科技融合,实现展览信息的多样化传达,面向不同层次观众提供多元化的展览体验,提高了展览的可视性、互动性,给观众全新的体验和感动。
山东博物馆馆长郑同修介绍说,“海岱日新——山东历史文化陈列”分为“史前时期”“商周时期”“秦汉隋唐”“宋元明清”“近现代”5个部分,全面立体展示了山东六十多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三千年齐鲁文化史、一百年奋斗史。
据了解,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山东博物馆推出“山东龙穿越白垩纪”等多种主题展览,吸引众多市民游客和学生,日接待量达到10万人左右。
创新融合促博物馆出圈
毫无疑问,“创新融合”使得博物馆摆脱了过去无人问津的处境。数字化手段让博物馆文物“活”起来;沉浸式体验让馆藏资源“火出圈”;文创产品让观众“把博物馆带回家”。博物馆在新时代呈现的各种奇妙之“变”,令其持续焕发新活力。
在线旅游平台数据显示,故宫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苏州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等大型文博场所热度居高不下。今年以来,携程平台上预订量最高的景区类目中,博物馆、展览馆超过动物园、主题公园,从去年第四名跃升至第一。去哪儿大数据也显示,今年文博类相关景区门票销量同比2019年增长3倍。
山东作为文物大省、齐鲁文化发祥地,是不折不扣的博物馆大省。数据显示,山东以665家博物馆的数量成为全国拥有博物馆最多的省份。
经济导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自故宫博物院打响博物馆文创的招牌,各大博物馆纷纷开始做文创、数字藏品等。山东博物馆推出的粉彩三孔葫芦瓶灯、齐鲁瑰宝系列考古盲盒、城市风景明信片、书信邮票印章等一系列文创产品,备受欢迎。
王女士是一位“盲盒迷”,她已收集了齐鲁瑰宝系列考古盲盒,“有一种自己就是考古学家的感觉,‘出土’的像开奖,成就感满满。”
与此同时,博物馆数字化发展进程加速。博物馆纷纷通过门户网站、移动客户端、微信小程序等,搭建“云展览”、网上博物馆,实现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馆藏、相关知识图谱等内容的数字化、创意化、可视化。山东各地博物馆纷纷推出数字展厅、数字文物,市民足不出户就可在家逛博物馆。
“山东博物馆已推出20多个数字展厅,部分展览还专门为中学生以上的群体设置了互动空间。与展览相关知识教程和沉浸式交互活动同步上线。”山东博物馆一位工作人员告诉经济导报记者。
山东各地的博物馆的馆长们也实力出圈,参加“百名博物馆长讲宝藏”活动。在过去的一年中,共有101位馆长通过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进行线上宣传推广,全方位、立体化、多角度、近距离讲好博物馆故事,打造出一张张博物馆的新名片。
要持久升温需不断创新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省文物局局长王磊在国际博物馆日山东主场活动上表示,近年来山东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博物馆建设、文物保护、展览展示、教育传播、文明交流等各方面都取得长足进步。山东将推动全省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着力构建功能完备的博物馆体系,打造精品陈列展览,拓展博物馆跨界融合,推动研究型博物馆建设,深化博物馆交流合作,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
经济导报记者了解到,根据《山东省文物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山东规划到2025年省登记备案博物馆总数不少于1000家,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总数达到150个,县级博物馆实现全覆盖。构建富有山东特色的博物馆体系。拉长博物馆体系链条,实现区域间博物馆的资源整合与协同创新。实施“博物馆+”战略,加强“文物山东”云展馆等智慧博物馆和博物馆网络矩阵建设,深入推进“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扩大博物馆资源社会开放度。
尽管“博物馆热”持续,但在繁荣盛况之下,文创产业产品雷同、创意缺乏、缺少政策支持等问题依旧存在。山东博物馆馆长郑同修表示,博物馆文创是根据文物内涵,利用古代文物的形式元素来进行设计衍生,首先要宣传的还是文物和文化。当前困扰博物馆文创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在于缺乏配套的政策,博物馆文创在生产、销售和盈利等方面的工作缺乏明确的政策支持。
事实上,“博物馆热”既源于文化消费的需求牵引,也源于行业主体不断创新的供给驱动,充分体现了观众与文博场馆之间的双向奔赴。未来,文博场馆应进一步推进科技与应用深度融合的模式创新,强化对年轻群体的影响力。
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教授李柏文表示,“博物馆热”是公众旅游消费升级的必然趋势。“博物馆热”要持久升温,一方面,博物馆应持续关注公众需求,了解公众参与、体验的行为特征,积极寻求并回应公众反馈,提升服务水平,在维系现有观众的同时,不断吸引潜在观众参与到博物馆中来,让越来越多的人对文物与优秀传统文化感兴趣,为“博物馆热”的持续增加原动力;另一方面,博物馆应不断创新工作方式,积极引入国际先进的博物馆发展理念,在数字时代背景下利用数字技术赋能文物阐释与传播,不断提升服务内容与形式,为公众提供常来常新的鲜活体验,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博物馆的特色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