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元春
6月2日,“滨州市2023年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主题新闻发布会举行,市海洋发展渔业局党组副书记、三级调研员李国义,市海洋与渔业监督监察支队副支队长高文祥,市海洋发展研究院海洋管理服务中心主任张越,市海洋发展渔业局渔业渔政科副科长高兆明,共同介绍了相关情况。
据介绍,今年6月8日是第十五个“世界海洋日”,也是第十六个“全国海洋宣传日”。为引导全社会进一步树立“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理念,提高海洋日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滨州市海洋发展渔业局结合“全国放鱼日”活动,将于6月5日正式启动“河海相融,大美滨州”世界海洋日宣传活动。
记者获悉,今年的海洋宣传日,市海洋发展渔业局策划了增殖放流、休渔护渔联合执法、海洋灾害应急演练、科创沙龙、海洋预报减灾宣传培训等11项活动,旨在引导更多的群众了解滨州海域的状况,参与到滨州海洋保护公益活动中来,共同守护海洋家园。
2022年,全市实现海洋生产总值441.91亿元,较2021年增量40亿元、增幅10.1%;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14.85%,同比提高0.89个百分点,“海上滨州”建设取得新成效。
海洋产业增添新动能。全力抓招引、促投资、建项目,签约14个涉海项目、总投资超100亿元,银企对接协议融资44亿元、授信392亿元,111个涉海项目完成投资198.38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04%,为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能。扩大海洋领域对外开放,组织参加东亚海洋博览会、山东与世界500强连线,举办云招商推介、泰山科技论坛等活动30余场次。
海洋产业实现新突破。海洋生物保健品实现“零”的突破,全市首个海洋生物保健品海蕾牌DHA软胶囊获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健字号”批复。海工装备产业不断壮大,8家风电装备领域企业被纳入全省风电联盟,无棣海忠软管制造有限公司16.09公里深海复合软管应用于东海油田,打破国外产品垄断,填补国内空白。成功创建全市首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海水淡化产能规模居全省第3位,打造了海水综合利用“滨州模式”。组建100亿规模的投资基金,推进“一港四园”建设,全力打造鲁北盐碱滩涂风光储输一体化基地。
海域管理取得新成效。承接自然资源委托代理、海域统一确权登记2项国家级试点,探索海域立体开发模式。实施海洋蓝色碳汇行动,完成首笔海洋牧场碳汇质押贷款,建立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四港联动取得新发展。加快推进四港联动、多式联运,小清河复航滨州段完工,山东港口邹平内陆港揭牌,沾临高速、北海货运铁路专线通车,济滨高铁、津潍高铁开工建设。2022年,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4768万吨,再创历史新高。
海洋治理谱写新篇章。完善陆源污染追溯链条和监控体系,率先对7家直排海污染源安装在线监测设施,全市913个入海排污口全部整治完成。强力推进国家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截止到2022年底,累计拨付资金1.37亿元,完成总工程量的30%。
持续开展海洋渔业增殖放流,投放各类水产苗种7.64亿单位,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持稳定。强化海上安全管理,落实渔船管控四级包保责任,建设动态监控网络、海上救护驿站,更新1367套渔船通导设备,全面提升渔业生产本质安全水平。
海洋科创再上新水平。充分发挥市海洋发展研究院作用,联合14家科研院所、28家涉海企业,建设水产品加工研发平台等科创联合体18个,实施人才“三进三创”工程,引进152名海洋科技人才。举办海水淡化、海马产业等高峰论坛,“招贤揭榜”签订科技合作协议13项,转化科研成果32项,助企增收近5亿元,海洋发展的科创动能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