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元春 通讯员 王立文
初夏时节,万物繁盛。在邹平市台子镇官道村稻蟹养殖基地,工作人员正在认真查看蟹苗长势、环形沟水质状况。“正常水质显清澈,放养蟹苗后变浑浊,这说明蟹苗生长良好。快看,冒泡了,螃蟹亮相了!”工作人员兴奋地向记者介绍。
“由于地处黄河岸边,台子镇土地普遍盐碱化,尤其是此地块紧邻沉砂池,小麦叶片干枯、泛黄,年产仅有500斤,群众忙碌一年也没有多少收成。”店子责任区党总支书记赵务国介绍。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经过多方考察,赵务国了解到种植水稻可以有效缓解土地碱性,且水稻长势好、产量高,效益喜人。
说了就做,定了就干。沙里村、官道村、双庙村、小卢村、型寨村等党支部书记积极响应,“由于缺乏经验,我们几个村在五一假期期间,特地到安徽省宣城市红星蟹苗养殖专业合作社进行考察交流,实地查看养殖池塘的水质、水草生长情况,就稻蟹种养技术、市场销售等方面进行学习。”沙里村党支部书记表示。
最终,在技术人员指导下,考察团决定引进粳型中熟香稻新品种——圣香1826,此品种香味浓郁、肥水利用率高、抗病性好,非常适合黄河沿岸水土种植,并可作为稻蟹共养品种使用。
随即,5村与种粮大户张行安合作成立了联合社,着力打造稻蟹养殖“共富农场”新模式,一期工程5个村筹集资金11万元,目前270余米的环形沟已整治到位,沿途防盗网、防逃网也安装完毕。
养殖基地项目与安徽省宣城市河蟹苗养殖基地合作,目前投放黄河稻花蟹4万余只,成熟的稻花蟹每只150克左右,预计年产1万余斤,年收入高达30余万元。
村民张行安在黄河水稻种植方面技术成熟,以土地和技术入股,保障合作社的正常运营;安徽厂家将全程指导,提供技术支持,可按市场价回收,在土地与技术的双重保险下,村民养殖风险进一步降低,养殖户利益也更有保障。
“这几天我们正在给环形沟补水,目前,稻花蟹生长良好,我们有专人负责精细化管理,每日记录,一般下午5点-6点投放有机饲料,为蟹苗补钙。”工作人员解释道。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据了解,当前黄河蟹田稻正处在育苗阶段,等稻苗长至10公分左右,这一季小麦收获以后,再进行土地整理、插秧种植等工作,届时,基地将与山东省水稻研究所合作,计划种植水稻40余亩,预计年产稻米4万余斤,年收入10万元。
与此同时,工人将不再为稻花蟹投放饲料,其生长将依赖稻田里的杂草、绿萍等,它还可以消灭稻叶蝉、螟虫等害虫,排泄物还可以肥田,优化田间的水草和栖息物,这样的“稻蟹共生”立体生态绿色生产模式,将无公害优质稻米生产和田蟹养殖有机结合起来,可谓一地两用、一举多得,并且有很好的互补效益。
浓郁的茎叶孕育着饱满的蟹田稻,随着微风轻轻舞动,再加一只只体肥爪壮、威武有力的稻花蟹,一副美好的画面仿佛映入眼帘!在一期工程试顺利运行基础上,该养殖基地二期工程也已进入紧张的筹划阶段,二期工程计划投资30万元,种植水稻110亩,养殖稻花蟹8万余只,预计年收入可达到60余万元。
今年中秋前后,该基地将首次迎来稻米、螃蟹“双”丰收,联合社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将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从产品培育、种植指导、加工销售等环节将统一运作,避免单打独斗的同时,坚持推行‘党支部+联合社+种植户’共富农场新模式,让村民共同走上共富新‘稻’路。”
乡村振兴,产业引领。台子镇将紧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机遇,将“稻养蟹”“蟹育稻”良性生态循环种养模式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共富农场”新模式,探索引领农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径。